疫情当前,老师们最希望的就是努力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通过稳定清晰的教学节奏,去支持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与心魂力量的成长。
只是,这样的现世安稳,太不容易了。
周四停课,周五上午两拨孩子去打疫苗,我一早就在想:今天要怎么上主课?在紧急停课的一天里,在爸爸妈妈的讨论中,孩子们会怎么去理解这其中的张力?关于公共健康与个人安全、公权与自由?如何让十岁左右的孩子理解这些?如果雾霾和疫情,客观上构成童年的背景色,总得做些什么,让孩子们从头脑到心灵,都“武装”起来,去应对现实的挑战。
套用“全人之美”课程的总纲领——
“舒展其身心,强健其体魄,
优雅其仪容,细腻其感官,
丰富其感受,砥砺其思维,
渊博其知识,尊重其异议,
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
充沛其德性,文明其德行,
维护其尊严,实现其自我。”
周五一早到校的孩子有13个,我决定先保持日课的节奏,我们一起晨读了三首诗,从《出塞》到《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孩子们安静地默写下来这几首豪迈的英雄赞诗。之后我们又一起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少年周恩来的抱负和胸怀。我说,周恩来是我小时候的偶像。孩子们对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茫然不知,那表情就像前两天听到岳飞抗金、李广射虎一样。希望爸爸妈妈可以多和孩子们讲一些历史故事,讲讲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
晨读之后,我说,带大家玩个游戏吧。我也有一个“内鬼和侦探”的游戏:当内鬼触碰到了平民,平民也跟着变成内鬼……孩子们立马说:“就跟病毒一样,会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很快繁殖开来。” 说话间,我们已经想象到那个可怕的景象。
我继续说,如果内鬼碰到了侦探,他就会被冻住,直到下一个内鬼碰到他,再把他解冻。
哇!侦探好厉害!
我让孩子们想想,如果咱们当中有一个内鬼,一个侦探,会发生什么情况?
我们试着玩了一下,孩子们闭上眼睛,我随机选择了一个内鬼、一个侦探。第一轮,我让好动的上上来当内鬼,没想到他非常谨慎地缩到教室的一角,半天也不出动,仔细地观察判断谁是侦探。因为内鬼不出动,侦探自然也不会现形,孩子们自由地游走了一阵,我不得不重启一轮,增加到两个内鬼、两个侦探……
嗯,我的本意是想让孩子理解,人群中侦探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才足以“冻住“内鬼,使它不继续传播开来,没想到一个潜在的侦探,就已经给内鬼造成了威慑力。
这个游戏是从孩子们日前玩的游戏“内鬼和侦探“产生灵感,临时化用的。我其实并没有把规则想得太清楚,和孩子们一边商量一边玩。他们特别机灵,会说“内鬼就是病毒,而侦探就是疫苗!” 其实疫苗是死病毒,而侦探是疫苗在身体中留下的标记,能够帮助身体很快识别并冻住病毒。
在游戏后续的讨论中,我们还聊到“死病毒”(灭活疫苗)为什么要多次接种。孩子们开玩笑说,上上第一轮玩的时候就是“死病毒”,因为不敢出来捣乱,所以也没引出侦探来。孩子们的悟性太高了!不光是理解了疫苗的作用机理,也明白了为什么灭活疫苗需要打第二针甚至加强针,才能帮助身体产生足够多的侦探。
正在讨论间,几个孩子打疫苗回来了,小河坐到圆圈里,他非常清晰有决断地说:“我觉得应该这样,把XX刨掉不算,因为她生过病,不适合打疫苗,然后在我们当中打够82%。”这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就像《小王子》里描写的一样,孩子真的是成人的老师,他们简单、清澈,充满了勇气,也不缺乏智慧。
通过“侦探和内鬼”的游戏,我希望孩子们理解,疫苗是内部侦探,核酸检测是外部侦探,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的身体去防御病毒,不同人选择不同的方式,都要被尊重。同时,我也希望帮助孩子们理解一项公共政策背后的科学依据,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反对而反对。
好像读出了我的心理活动,一个孩子懒洋洋地趴在椅子上,嘟囔说:“我就是不喜欢被强迫的感觉。”
我们也不想强迫任何人。只是——每一件事情,真的都可以自由选择吗?如果一个人的自由,意味着其他人更多的牺牲和付出,这样的自由,值得被称颂吗?
XX和我说,做核酸她的嗓子要疼好几天,我听着是真的心疼。我觉得孩子们不应该背负这么多来上学。可是只要我们达不到接种率,未接种的孩子要持核酸证明入校,不管是客观上不允许,还是主观上不愿意。
我明知道这只是临时性的方案,还是得和孩子们讲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上的意义——要不然,难道我们要和小孩子解释这是一种变相强迫?是的,他们都很聪明,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可是我这样一个笨笨的老师,并不想培养那么聪明的孩子。
事实上,我们还没有真正经历生死的考验,在更坏的结果面前,我们可能毫无选择的余地。
怎能忘记——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直到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那76个日日夜夜的煎熬,多少家庭在路途中奔波?多少人求医无门、有家归不得?在孤独和无助中,亲人阴阳两隔,甚至最后一面也见不得。
转眼两年快要过去了,我们依然面临着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考验。当防疫成为常态,我们不再去每天刷疫情数据,那些生离死别的撕裂痛楚已经渐渐淡去。
我知道世界上每天因为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依然数以千计;中国的周边,从俄罗斯、印度到东南亚,还是一片深红。我知道防疫是一场和病毒的攻坚战,无数人从暑天到寒夜,奔跑在前线。我不知道明天会如何,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勇敢去面对,去活出生命的价值。
理性告诉我,我不会因为打没打疫苗,而对学生和家庭区别看待——这是做老师的基本操守。理性同样告诉我,每个人的立场、视角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把自己的想法剖析给大家的同时,也理解我所坚持、所相信的东西,来自于我个人的生命经验,并不适合所有的家庭。然而作为老师,是不可能没有立场没有观点,也不可能不去影响孩子的。
如果家庭因为疫苗政策产生了抵触心理,孩子感觉自己被强迫,因此和内在对权威的认识不断产生张力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和存在关系里,教育不可能发生。
既然如此,我也在想,为什么不选择一个似乎更自由、至少更自洽的环境给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