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如何洞见这个世界?我的回答是:旅行。
如果你又问我,如何洞见别人眼中的世界?我的回答是:看游记。
如果你再问我,如何既能洞见又能呈现?那我的回答是:那就写游记咯。
也许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感觉:每当我们到达一个新地方,马上就被那些新奇的景观事物弄得眼花缭乱。这里是好的,那里也是好的,恨不得把这些统统都记下来给人看。话到笔尖才觉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一篇好的游记所包含的不外乎几个要素:自我情绪、联想空间、言外之意。
《荷塘月色》本不算一篇游记,不就是写的家门口附近的一个池塘吗?可朱先生面对着一个普普通通的池塘,也生出许多不一般的情绪。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朱先生带着一身感伤出场(抱歉,我不认为他是像教科书里说的在白色恐怖下的忧国忧民),而这样的感伤,多么熟悉。无论是谁,在疲惫时、孤独时、失意时、彷徨时,它会袭上心头。在这样的情绪共鸣中,读者们也和朱先生一起,漫步过寂静的月色小路,看见一片田田的荷叶,既有豁然开朗,也有迷梦一般的美境。读完全文,原本的感伤仿佛消失了,我们也随着朱先生归家,回到了现实的平凡生活中。自我的情绪牵起千万人的千万情思,就算是游记的第一个成功。
联想空间是游记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最能印证“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眼前的一点自由发散开,可以无限的联想多个事物人物景物,有时甚至于有些意识流。当然,这中间的关键点是必须流畅不生硬。
桂林山水恐怕是中国游记里出现频率最高的,郭沫若、杨朔、邓拓、从维熙都下笔描绘过,时间跨度足有半个多世纪。几十年里,看不够的桂林山水在人们的心中仍然历久常新,不就是依靠这不一样的联想空间吗?有的人对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作神奇联想,有的人为漓江两岸的岩石传说浮想联翩,还有的人已经把如画山水拟人化作了美丽女子。一千个人眼中能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景色也能生出各色各样的想象空间。
欧阳修对状景摹物有过一番解释: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游记里的言外之意不像杂文里的评论,一针见血,恣意挥洒。游记讲求的是“功夫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品味。
郁达夫的散文集《屐痕处处》是游记中的上佳之作。作为有名的以自我情绪为中心创作的作家,他的游记里随处可见的言外之意也很多。他目睹了家乡纯朴的民风沦丧,就算是寄情山水也无法遁逃现实的悲剧,于是他用一句诗吐尽所有的心怀:“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句诗一直伴随着他,在名山大川游历的时候,在酒肆茶楼畅谈的时候,在落日孤独落泪的时候,在天涯各地飘泊的时候,都无不感叹前途堪忧,穷途末路。
《国家地理旅游》杂志说,游记的任务是带给大家惊喜。
“目的地必须让你有话可讲。你必须带着故事回来。旅行就是关于故事的”。
人在旅途本身就精彩绝伦,要带着希冀上路,也要留下故事同行。
(请支持原创,为走心的文字点个赞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