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夏
最近,我迷恋上了所谓的“鸡汤”,所以读了很多关于“鸡汤”的书籍,也受益良多。
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许多人往往寄望于从三言两语的段子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于是,各式各样的语录体应运而生。
有人将之归入“心灵鸡汤”之列,美其名曰励志语录,于是,“鸡汤”的水准被大大拉低,成了一碗被注了水的鸡汤。
这些不求论证,不求缜密思维、只求最直接地改变读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所谓鸡汤,只能一时刺激人的感官,一次转发、一次阅读,眼前一亮过后,过目即忘。
在物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真正的“心灵鸡汤”,但又不能过分地夸大“鸡汤”的能量。
石头到哪儿也不会发光,你怪“鸡汤”的疗效差,是你太天真,还是“鸡汤”太无能?
我们经常知道那些道理,却不去运用那些道理,也不懂得如何把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所以更没有机会在运用中调整自己及自己对那些道理的理解和感悟,事实上并没有完成那些道理的“内化”。
所以,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并没有变成更好的自己,或者说,并没有变成到那时应该最好的自己。
说来说去,怪谁呢?
怪自己,怪不得别人。
是做个“识字”的人,还是“有文化”的人?
我有一位朋友,有一次和他聊天聊到说他,看了很多的书籍,却感觉什么用都没有。就在发问,为什么懂得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我问他你都看了什么书?他说是成长类的知识学习类型。
我再问他说几本书都说了什么,他无言了,因为他早就忘记了。
是啊,都说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给我们更多成功的机会,那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读了那么多书,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首先,你学的是知识还是信息呢?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那些能够改变你学习或者认知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它们也只是印在书上的字,一些信息罢了。
就像我那位朋友,读了那么多书,却从来都没有去用于生活中,哪怕把书中的信息写成一篇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哪怕说给其他人听。
那么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处呢?只不过算是多听到一些信息,多看到了一些名词罢了。
说得再干脆一点,这顶多就是“识字”而已,根本谈不上“有文化”。
平常所学的知识都可以运用自如吗?
让教育真正起作用的,主要靠的是知识的吸收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者。
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读书,在中学时代,我们一样天天去上学,坐在一样的教室,读一样的课本,听一样的老师讲课,结果不仅学习成绩天差地别,还有很多人根本就学不好甚至学不会——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已经不觉得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就拿数学来说,有些学霸毫无压力就能考出个满分,而我呢,连及格都算不上,公式好懂,题难做。
而我总会有我的理由,就是老师教得不好,如果他教得好的话,我怎么可能学不会、学不好?
然后,这种自我安慰一旦形成,我的内心就安稳了许多。
可一旦这样,我就愈发不想学习,更不想动脑筋,只会羡慕别人为什么可以学得那么好而自己却不找出真正的原因。
其实“知识的传递”本身不是教育,它只不过是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的第一个环节而已。
健身,最后会拥有好身材吗?
我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很容易发胖,连我也不例外。
我有一个朋友,有些超重,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之后下定决心要减肥,然后就开始去张罗,先办一张健身卡,再办一张游泳卡,又去买了整套装备,一切都准备的很完美。
刚开始,坚持的很好,不仅每天健身,还控制饮食,也瘦下来了一些。
但没过多久,就开始为自己的懒惰而找理由:
“美食都不能享受的话,那岂不是很遗憾。”
“人生这么苦,还是得好好善待自己。”
“为什么要让自己过得那么辛苦,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天使。”
……
显而易见,结果就是坚持不下来,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慢慢的,又回归原样。
虽然她知道肥胖对身体不好,肥胖让她行动受限,肥胖影响外表。但,也止于想想而已。
俗话说得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道理容易懂但却不一定能做到。
于是我明白,能够发现自己变胖的人许许多多,因为变胖而去减肥的也有不少,但真正瘦下来的都寥寥无几。
我们知道了道理,却鲜有采取行动,或者行动没有坚持。
知行合一,升级知识,极致践行,才能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