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培训课程,长久以来的困扰
我在华与华公司的时候,做过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后来自己也做过一些入企课程的培训老师。
这么多年下来,我坚持一条朴素的观点:
培训要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培训是为了让听众收获新知、改变行为。
所以每每思考培训工作、课程内容,
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去讲。
按咨询人的逻辑——把问题、案例、定义、原理、方法、动作、对比、应用、清单等等,一一铺开。
做的好点,就是能从问题出发、用故事引入、讲点悬疑、带点互动,最后还是会回到定义、原理、方法、应用的“分享教学”。
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其实我一直觉得有点问题——冥冥中肯有更好的方法。
做品牌咨询,我是专业的。
搞培训课程,我才刚入门。
为什么我自己评价,自己是入门呢?
因为从课程设计、培训过程,我都是「输出者」视角,都是填鸭,都是很理性的,这肯定肯定不对。
其次,评价一个课程,有转介绍率和复训率等指标。
指标告诉我,课程肯定还不够优秀。
最近一个机会,有位朋友,向我推荐阅读夏晋宇老师的《好课像大片》。
我一查,茅塞顿开。
2、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我上过行动教育的课
啥是“像大片”?我一头雾水。
但是我上过行动教育的赢利模式大课(浓缩EMBA),对复训学员之多、对李践老师现场讲课水平之高、对课程体验设计之巧,叹为观止,惊为天人。
搞培训课程,行动教育是专业的。
怪不得是A股主板上市公司。
夏晋宇老师呢,本想去行动教育做咨询业务,结果做成了行动教育的教研副总裁,称得上国内首屈一指的教研专家、商业课程打造专家。
现在的身份,是黑鲨磨课学院创始人。
其实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好到一句话就能懂(我对好书的标准就是一句话讲明白):
商业培训,不能做成纪录片一样堆叠案例干货、框架清晰严密,要有吸引力、复购率、转介绍,必须要像好莱坞大片一样,能抓住观众注意力、制造悬念、引发共鸣、全程不跑神无尿点,最终促使行动。
这么干,价值巨大。
有多大呢?
夏老师说“一门课,一个亿”。
3、大课就像做“大菜”,知识干货只是好“食材”
大课就像做大菜,干货只是好食材。
这句话,是我看完书中序言后的第一感受,也是快速看完一遍之后的核心启发。
当然,做课程宣发的时候,还是要讲「干货满满!只讲干货!都是干货」,是以课为本(以老师为本)。
只是,教学的时候,要以人为本(以学员为本)。
教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需要互动、共情和实操。
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帮助我们从“讲课”转向“导课”,从“传授”转向“启发”。
后面继续做读书笔记,分享心得、摘录和个人感悟。
一方面加深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同样感兴趣的朋友提供参考。或许,你也能从中找到提升教学或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