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乐”当做一种能力去培养

据说小孩每天要笑400多次,成年人只有15次。在我第一次看到这条信息时是高二,那时的我举起手边的小镜子,看着圆润如银盘的脸笑意还未消退。心想:“我就快18岁了,可我每天就算学习辛苦也依然乐呵啊。怎么可能成年人每天只笑15次,脸不会僵吗?”我天性乐天派,每天都有乐不完的事,我不相信每天没心没肺大笑的我会成为报道中写的成年人。

但近来,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少大笑了。没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就算有也是转瞬即逝。开心成为点缀在甜点上的红樱桃,不快乐却成为生活的主体。

为什么我的笑容变少了?我渐渐对一些人和一些事提不起兴趣,在不断的小确丧和挫败中消磨着精力,我好像没那么多快乐能量了。小的时候,从不觉得“快乐”该被当做一件事,满脑子想着,只要长大就有更多机会和力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对希望的憧憬就美好得不得了。可为什么长大却让梦想褪色,让生活变得乏味无聊?越来越多的人沦陷在灰色的情绪中无力自拔?

现在才懂得约翰·列侬5岁时被妈妈教导:“人生最重要的关键是快乐。”原来成年人的快乐,不再是没心没肺(当然你可以表现的没心没肺)而是认识到有许多磨难和坎坷后能给自己找乐子。发掘生活中快乐的因子,要让自己像个孩子一样单纯、敏感。原来成年人的快乐,是知道生活不易之后的勇气,并能在其中有苦中作乐的能力。

现在的我不再盲目乐观地以为,像“忧郁症”这样的情绪病不会找上自己。因为很多时候我像在它的边缘危险地行走。但是我要有能力把自己指引像一个积极的方向。虽说越来越多的人认定自己变成悲观主义者,但生活的意愿还是在于找到希冀。比如每天写一条生活中的good news和快乐的事情。毕竟人还是要通过正向的事情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愿景去自证预言的实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