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08】理想的自己与现实差距在哪?

昨晚回顾了一下过去一个月的目标完成情况,内心惶然。

阅读,只完成了一半不到;跑步,还差十几公里;码字,更少了。

都说成功的人,首要条件就是努力且坚持。而我只在脑海里努力,做了行动上的矮子。晚间,狠狠地自我批评了一番。

为什么没完成?

第一、列计划时,忽视了2月有那么十几天要过年。这就像以前在学校放寒、暑假,总觉得自己回家会看书,会背一书包的书回去,结果,开学时又会原封不动地背回学校;

第二、不把计划当成唯一标杆,总会被一些临时活动打乱。比如某个朋友推荐了一本好玩的书,就马上买回来看。

仅仅是这样吗?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百般无奈之际,想起曾经读过的《奇特的一生》。

主人公柳比歇夫,早在28岁时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昆虫分类学。他一生著书、评论、写信无数,产量惊人。 1963年的有效工作时间更是达到了2006个小时。据说这是纯工作时间,换言之,就是剔除了为工作查文献、准备物料等等的时间。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时间统计法,“令人发指”地详细与精确。日期、事件、包括见了什么人,用了多长时间,他不看表却将所用时长预估的误差率控制在1%,并坚持每日、每月、每年统计与总结。除此,他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围绕着他的目标进行的。

如果不是大量的举证,我宁愿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追根究底:他了解自己,他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也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

反观自己,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更别说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认识自己了。

于是,今天开始,我做了一件事,仿照柳比歇夫的办法记录时间。比如,阅读、跑步、写作在一天什么时段花了多长时间、有什么成果。

跑步,从出门开始计算,到完成目标,直至回到家,需要2小时,再加上力量训练,合计2.5小时。

写作,一会写,一会又去翻书,反反复复,几个小时过去了,文章还是没写完。

再看其他时间,我都干了些什么?一会回个微信,一会又接电话……时间被冲得七零八落。

找到原因了:不够专注。以为自己是什么样,实际并不是。这就是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的差距。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泰勒斯的一个门生问他,这世界上最难办的事情是什么?泰勒斯不假思索地回答:“认识你自己”。

中国人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很显然,我还在认识自己的路上。

3月计划,我又排上了。为了克服不够专注这个难题,也为了更精确地统计时间,打算用倒计时法:以1个小时或25分钟为单位,设置闹钟或沙漏。这期间,只做一件事。

先尝试再说。或许一个月后,我不仅可以专注,对时间感知能力也会增强呢?

完不成是会带来焦虑感,但是,如果不列,就更不会做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