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了五门线上课,每天努力打卡学习。一个小小身影穿梭在各大学习平台,看得见的努力,看不见的焦虑。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
当我在《认知觉醒》里读到这句话,眉头紧皱,发现自己走了很多坑。
现在我把这本书分享给你,希望帮你少走弯路。
①提升认知,让理智脑升级
如果把本能脑比作100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
根据三重大脑理论,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诉我们,蛇只有本能脑,不会有感恩之心。即使你救了它,依然会咬人;
很多人爱养小猫小狗,这是因为它们有情绪脑,可以和人类共情;
本能脑和情绪脑目光短浅,及时满足。
而人类的独特之处是有理智脑,理智脑厉害,但毕竟还是太年轻,很多时候无法驾驭本能脑和情绪脑。
如何把本能脑的能力拔高?通过学习提升认知。
比如,知道三重大脑这个理论,你就明白忍不住刷手机、抵不住美食诱惑,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在作怪。再进一步学习,可以学会改变这些行为。
②不要在舒适区里躺平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四年前,我用软件学英语。里边可以记录学习时长和发音的准确率。我当时在整个班级里排名非常靠前。
这是有秘诀的,时长就是多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准确率,那就是只学你会的。
最后的结果一点也不出人意料,成绩很好,但没什么进步,这不是学习而是表演。
我一直在舒适区里进行学习,几乎很少进入拉伸区。
就像一个小学生,背会乘法口诀表,不学代数几何,一直背乘法口诀表,然后还沾沾自喜。
一直停留在舒适区,哪会有成长?
③不问学习问改变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第一次看到这个不等式,就像在剥洋葱,不仅辣眼睛,而且扎心。
年底的时候,各大平台都会给你推送学习数据:恭喜你,今年阅读xxx本书,学习xxx门课。
自己激动的发个朋友圈,感慨又是努力的一年。
但是,到底改变了多少呢?
需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④直面具体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焦虑,可能是工作、学业或者是感情。
你到底在焦虑什么呢?
有时候,焦虑就像一个纸老虎,空泛而吓人;在不断的追问下,就会现出真面目,具体问题浮出水面。
一切问题和困境,追问到具体可操作的层面,往往是可解的。
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
⑤连续追问,深度阅读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寻找答案,但却不擅长提出问题。只有在阅读的时候,学会停下来提问,才能把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学习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的内容勾连起来。
为什么有启发?——向内看自己,了解自己。
可以用在不同的三件事上吗?——深入思考,学而为用。
有没有类似知识?——找到关联,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⑥教是最好的学
“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
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你才能确认自己确实学会了。我们可以稀里糊涂的学很多东西,但要是能讲明白,那才是真正学有所成。
不要“填鸭式“的学,要多输出。
⑦写清楚想明白
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不要低估写下来的力量,当你开始写的时候,就是在重新审视自己。这是对自己行动的反思、对自己思考的思考。
很多东西,在大脑里边乱糟糟,落到纸面上就变得清晰起来。想不明白的事,无处发泄的情绪,通通写下来。
不要低估具体的力量,当你要做一件事,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给自己设置一个截止日期。
截止日期就是第一生产力。
⑧每日复盘一件事
复盘的方式极为简单,通常只需3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举个例子:
周末和朋友一起吃饭后,我送他到地铁口。在离地铁口二三十米的地方,有个栅栏,过去以后就能进站。这个时候朋友提议让我回去,我就真的回去了。
当时自己回来也没什么急事,更好的做法是送他进站目送离开。
心理学上有一个“峰终定律”,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感受,往往由体验的高峰和结尾决定。
比如出去旅游,整个过程都很开心,但最后要离开了,酒店住宿收一些额外费用,会让这次美好的体验大打折扣,也会对景区产生负面印象。
吴军老师的《见识》里讲到“做好最后的1%”,越到最后,就容易放松大意。但只要没到最后,这事就没算完。
⑨学习是为解决问题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
上学的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我们努力的学习知识,后来发现能用到的知识实在太少。
但是,我们被这种学习的模式俘虏了,做什么都想着学习,学着学着,忘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知识是好事,但是不要忘记,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学习很重要,这个重要体现在确实能帮你解决问题。
⑩压倒性投入
阈值效应:广告投入不足时不会产生多少效果,要让受众对广告做出回应,就必须让广告投放量超过阈值。
为什么学了一个月的英语还没感觉?为什么做了三个月的课程还没起色?
阈值效应不仅体现在广告领域,在成长领域依然奏效。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没达到预想的结果,原因之一就是投入不足,量还不够。只有压倒性的投入,才能让好结果如期而至。
稻盛和夫说: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句不是鸡汤,而是实操的方法论。
我是小结
成长没有捷径,但却存在很多坑。以下十条,助你少走弯路:
①提升认知,让理智脑升级
②不要在舒适区里躺平
③不问学习问改变
④直面具体问题
⑤连续追问,深度阅读
⑥教是最好的学
⑦写清楚想明白
⑧每日复盘一件事
⑨学习是为解决问题
⑩压倒性投入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