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电影说,要Follow Your Heart,要跟随你的内心。跟随你的内心,你就会找到你想要的。电影的男主女主经常都在关键时刻去发现和跟随了内心的追求。但为什么,只有他们,只有主角们才能跟随到自己的内心呢?
为什么我们想要去跟随内心的时候,却经常发现内心里面有两把声音在对话。最初这些声音是怎么来的呢?
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位妈妈打算帮女儿扎辫子,小女孩不并想扎起来,她摇摇头。
妈妈开始说一些理由,“扎起来吧,扎辫子很漂亮呀!”“你看小朋友们都扎起来了”。小女孩还是说不要。
妈妈无语。1-2分钟后,妈妈又说,“扎起来吧,怎么样!?”女孩还是摇摇头。
“你真的不要是吗?你不想扎辫子是吗?”妈妈问。女孩的眼睛亮起了光芒,“嗯!”女孩点了点头。讲到这里,我真的要赞一下这个小女孩,她一直坚持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我也以为她即将“胜利”了。
然后,大概十秒钟,她的妈妈似乎是自动忽略了孩子刚刚的回答,又说了一句,“那就扎起来吧”。
…….
然后,没有然后了。这个故事的结局当然就是妈妈胜利了,女孩最后还是被扎了辫子。然而,这个结局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那种跟随自己内心的动力,被消磨了一些,也许在平时的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类似的场景还一直在不断的上演。
再说说我自己家里的发生的故事。
奶奶爱干净,整天都把家里的地板拖得干干净净的,同时,她也希望孩子们都能够学会讲卫生。大约在敏敏三岁的时候,她有时候依然还会怀念小时候学走路,学爬行的日子,然后会坐在地板上爬呀滚呀。
有时候,奶奶会对她说,地板脏,不要坐地板。但孩子天性爱玩,她自然会有一种内心的动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小朋友的内心里面有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最初,孩子会看看大人的态度,不过我们知道,她的内心是想去做这件事情的。我们就鼓励她做自己就好,而且坐在家里的地板上玩,弄脏了洗洗就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尽管如此,但总是好像还缺少些什么。因为试过好几次,孩子想坐在地板上玩的时候,哪怕奶奶不在,她也会先问问我们,“我可以坐在地板上面吗?”
我们依然是告诉她,可以的。
这时候,她会再说,“可是,奶奶说不能坐在地板上,地板脏。”
我再问她“你觉得呢?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呢?”
她说“我觉得可以坐在地板上”
我说“那就尊重你自己内心的想法吧。”
然后,孩子很愉悦的就坐下去玩玩具了。
成年人的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奶奶也许只是说了几次地板脏,就让孩子不能很好的去释放天性了。虽说是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但也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在最开始,我会去做奶奶的思想工作,告诉她家里的地板很干净,而且每天都有拖地清洁。而且孩子天性喜欢这样玩,尽量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的活动,只要这些活动不会有危险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老人家的固有思想毕竟是那么多年了。老人家口头上答应,但是孩子的表达就如实的反应了实际情况。
后来,我才想到了,奶奶的怎么想、怎么做不是最重要的,要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家庭就像一个小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如何在不同声音、不同的意见中能够去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想法,去跟随自己的内心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后来我也没有再去和奶奶沟通这件事情,而是和孩子去谈她的看法。
在此之前,我们一直会和孩子强调,我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需要遵守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不破坏环境”,这其实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环境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在家庭中,或是在社会上,都是适用的。
所以,当孩子向你表达她的想法后,只要她的想法,或者是她的活动不违反这几个原则的话,我们就不干涉,由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她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和感觉。这样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界限,同时也会尊重别人的想法和界限,能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同时不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且影响了内在的声音。
如果,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有主见的话,请记得时常看看自己是否过多的干涉和打扰了孩子的想法。
原创文字 / 不懂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