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坦白书》,这本书全是文字,大概是马良试水之后发觉原来写文章不过是这么一回事,也颇为得心应手,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也许很多人对写作有一点误解,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的阅读量,不是他的写作技巧,而是他倾诉的欲望,一种不写、不诉说、不坦白,便会陷入到一种无可解救的地步的欲望,而马良恰恰有这样的欲望,本书是在一个十余天的假期面世,不眠不休,笔耕不辍,我想那时的他一定陷入这样的一种倾诉感中,才能用十天、一本书,去写尽他的一生。
人的一生,只有少数的片段是记忆的暗海中永远不会黯淡的星光,也是这些片段在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关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命途的轨迹,在漫长的时光里,它们将你塑造成今日的模样。而敏感的人,又极为幸运,他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电花火石,在别人的回忆中那也许不过一缕青烟,而在他们的生命中却成了燎原之势,因此,当他们回首之时,能够看到自己身后清晰的路,明了自己是如何被塑造,这与宿命感无关,只是徒增许多感慨,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许多事情的走向早已注定,而故事中的人们却始终未察觉。
我的经历跟马良有些相似,都是一路叛逆,一路背离乡土,离开幼时的玩伴,挣脱厌恶的人群,走向越来越远的地方,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厌恶当下的自我,讨厌被束缚的环境,讨厌被摆弄被戏耍,于是不停地折腾,只为到达心目中更广阔的天空去。然而磕磕碰碰中,依旧有一些值得贪恋的美好,终日折腾不停精力旺盛的日子,无意中发现的秘密角落,让你第一次怅然的姑娘。
然而不管是憎恶或是留恋,都拉扯不住时光的脚步,所有人都会在无尽的琐碎里渐渐生锈,终究,我们与过去的日子失散,我们也与过去的自己失散。我们开始学着怀念,去回溯过往的故事,渴望从头再来,去到那些我们遗憾的时刻,希望能少几分失望,多几分美好。可是如果以四十岁的人生阅历,回到十七岁去谈一场恋爱,又怎么会是十七岁的恋爱呢。
人生中偶有一些刹那电光,像浸满墨的雨夜,一道闪电划过天际,劈亮了你的整个世界,这样的场景近乎神启,在你最为困惑迷茫的时刻为你指明方向,你找到你的方向,能够拼尽一生为其奋斗的东西,你找到自己身处的世界唯一可以确信之物,从此你的人生只有一条道路,通向你宿命中注定要抵达的地方。
马良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不少类似的经验,然而,这些大彻大悟的时刻,基本都是错误的,很少有人生能如此的简单,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在生活中,首先学会的是妥协。
其实是过往的一切造就了你,你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一个精细的分叉路口,几个偏向性的决定就会让你走向一条与先前方向偏离颇大的道路,而当你跌过几次跤满身青肿回到原路时,那些有过的小道也留在了你的身体中,在阴暗的房间中默不作声等待下一次的反扑。
许多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早已失去了坐标,成为记忆中无法确定的方位,但它们都曾是我们的一部分,有勇敢和张扬,还有糟糕与怯懦,它们给予我们方向和指引,那时的渴望成为如今决心一定要踏足的地方,那时的遗弃成为梦魇中无法绕开的沟壑,若干年之后,它们都失落在回忆里,却在你的身体里扎根生节。
过去与你终有一别,可我们都不能逃离自己。
我们厌弃生活,却又始终诚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