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努力:
讲述掌控目标和依赖直觉以及后者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向前者转变的。
书中提到,一般直觉依赖者会通过参加讲座、参加实践或者与学长学姐交流而逐渐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而这种被称作“课外的社会性投入”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的存在感很弱很弱,我印象中的大学生活即:
前两年安安份份学习,每天三点一线,偶尔和同项目同学去新区看师兄师姐做实验,平凡又普通;
到了大三,突然所有信息都砸向你,告诉你要考研了!不考研本科不好找工作,考上研薪资水平翻一番!于是便找出自己在大二时看到的一些毕业师兄师姐们的读研院校去向,并找到了那个当时天真地以为很容易考上的武汉大学的某研究院,结果却因备考不过脑、缺乏计划和计划后的执行力而惜败。大四这年虽然调剂上岸,但内心总有不甘心。在校不多的时日便终日泡在图书馆,将自己所有想看的书都翻阅了遍。
还记得当初刚上大三,晚上和一位已经考上武大医研院的学姐打电话,倾诉了颇多她的生活,她反问我,为什么不考虑一些北京或者上海的院校呢?我当时回复她说:我觉得很难考,担心自己考不上。
是啊,自己的自卑似乎在大学尤甚——大一上学期结束,自己的成绩排名就不够上基地班,去了生物技术的创新班也没能学得过那些更优秀的同学。仿佛自己大学四年除过学习什么都没干,却也没有将绩点刷到能过推免的水平。毋庸提高中时的一点点进步所带来的自信心了。
第5章方向:
这章讲述了意义感的3种类型,以及根据“目的-手段行动力”和“价值新年驱动力”的不同又对“目标掌控者”和“直觉依赖者”进行细分。
前者意义感引用书中图片:
后者同样引用书中:
作者提到,优势家庭背景的学子意义感多偏向于学校和市场,而弱势家庭的学子意义感更偏重于家庭。
而寒门学子则可以参考“价值归顺者”的方法,通过在社会性投入中取得的资源来实现阶级上流。
第6章余论:
这章探讨的内容中我个人认为比较实用的是第3部分”寒门学子能做什么?“,作者提到的内容在此精简分条记录一下:
1.要走出文化障碍带来的低迷状态,首先从转变对自己处境的认知开始……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并非自身能力或性格缺陷所引起,而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
2.要愿意跨出舒适区,挑战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3.对新场域文化及”游戏规则“对广泛了解和学习……增加社会性投入和突破单一化的社交圈子……增进与师长的非正式交往;4.在向上攀登的蜕变之路上仍保持原先自我的延伸性,而非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