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探幽
王冬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古代诗歌,则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最耀眼的珍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操。我国古代诗歌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常以抒情言志,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古诗词,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将优秀古代诗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了解到古代诗歌的精妙,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常说“吟诗",古代诗歌,主要是用来吟唱的,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采用“四读"的方式,以读代讲,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一读,读出背景。
俗话说"知人论世",要读懂诗歌,体会情感,自然要了解诗人生活的年代,把握其创作的背景。教学古代诗歌前,我要求学主预习时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比如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补充资料:岑参,其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伯父岑曦,都曾官至宰相,岑参的父亲为上州刺史,亦是高官。唐朝是个半身份制社会,有着显赫的家世,本人又进士及第,在当时应当是非常受人重视,仕途当非常坦荡。但不知为何,岑参始终只能做一些较低级的官吏。他自然不甘,而当时的节度使有任命下级官员之权,西北又是玄宗朝拓展的前锋所在。因此,尽管“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还是毅然决然地有了两次出塞之举。由此也就能理解,武判官的归京对他有多么大的刺激。理解了背景,诗中情感的起伏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读,读懂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了解作者及背景后,我先指名学生读,正音之后,学生自由读,分组读,齐读。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翻译句子,注释没有学生又不理解的诗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理解了诗歌主要内容,为下一步体会作者情感打下了基础。翻译句子的过程中,我和学生合作探讨,力争让译文也朗朗上口,同时注意体现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有时还联系一些内容相关的现代诗,比较其中的意象与情感,摸索一些诗歌传达情感的方法。例如,杜甫的《春望》就可以与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诗人处境及情感的表达方式相似处极多;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与郑愁予的《错误》放在一起比较,同样会发现两者在创设情境上同样有许多处可以相通。古代诗歌的意境在现代诗歌中得以延伸,而现代诗歌亦让学生感受了古诗的魅力。疏通句意之后,让学生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以巩固理解,增强记忆。可以男女生配合读,也可以小组配合读。课堂上,书声朗朗,气氛良好。
三读,读出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古代诗歌,往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对作者要表现的情感志向已经有了初步理解,这时,强调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让学生把自已想象成诗人,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就在有感情的朗诵中自然流露出来了。比如教学《望岳》时,我指导学生朗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时指出:读这两句,应该读出坚定和自信,语调应该是激昂向上的。随后要求先女声齐读,再男声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学生情绪高涨,读得慷慨激昂,也就理解了杜甫那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
四读,读出妙处。
古代诗歌,短小精悍而又字字珠玑,值得细细品味,揣摩其妙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先默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字句,再带着情感朗读,最后说说喜欢的原因。提醒他们:读的时候,注意从语言入手,古代诗歌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此外,还可以从写作手法、意境画面、思想情感等方面赏析。总之,要在读中品,读中悟,读出诗歌的精妙之处。
以上是我在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一些粗浅的做法。总之,在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朗读,采用不同方式,读出背景、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读出妙处,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获西安市教科所2018年教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