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椒)
人言道,刻意寻找的东西是找不到的,
世间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不过我始终相信,
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莫急。
1.
看了朋友公众号里发表了一篇文章,“只要你足够努力,梦想总会实现的。”写的是一位北漂学姐真实的故事。“她毕业之后去了北京,用了四年时间,从一无所有到有房子有车子有票子还有一个去长城路上偶遇的不错的爱人。”
学姐说:“她曾在二十一岁的年纪,无比羡慕那些北漂中月薪过万、生活盈实的人,后来慢慢成长,才忽然明白,有些东西只能靠经验积累,岁月沉淀,急不得,等不得。”
2.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也是毕业之后去的北京。第一次和他聊天的时候,他缓缓的跟我讲到:他刚去北京那会,很多时候都不顺,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两年之后还被炒了鱿鱼。那天他挺郁闷的一个人去了天安门。看看来来往往中国的旅客。顿时让他找到了新的人生的方向。于是开始走向了导游这条路。大学学的计算机的他,开始拼命的学习英语,拼命的考导游证,如今成为了几乎跑遍了全世界的国际导游。每个月的前十二天,他都是带团在国外,剩下的十几天几乎用来跑遍中国的旅游景点。
他在文字里写到:“原本以为自己能好好的在家待着,可一提起旅行,心花怒放,心中美好如期而至,这份满足感让我一点也不后悔仓促的决定。每一次灵光一现,都是一次大胆的决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吧。记得之前有位朋友写到:“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粕,取名经历”。
3.
看的最近的一部电影是“28岁 未成年。”
影片的开端是女主角幻想着一起走过十年的男友会像她求婚,意料之外等来的确是应了陈奕迅歌词里的那句“十年之后,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难过之余,女主角突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她曾经以为他是她的全部,为了他放弃了很多,也丢失了画画这个梦想。有句话说“永远不要去依赖一个人,当你失去的时候,失去的不是这个人,而是精神支柱。”
然后整个影片,或许就像一次自省,28岁的她翻开了17岁的日记。
17岁的时候,我们幻想10年后,或许指点江山、或许衣冠楚楚,但是当28岁到来的时候,你发现,梦想依然是梦想,只是你已经学会向现实妥协。时间带来的潜移默化让我们无从察觉,而电影将这两个场景拼接就显示出强烈的对比,17岁的你会对28岁的你咆哮,而28岁的你也总是头疼年轻时候的自己。
“不忘初心”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坚持,好在电影没有逼我们“从头再来”,而是站在现实的情境里,试着找回失去的梦想。
女主角在和男友分开之后,也自暴自弃过,但是,借助十七岁的自己,她开始重新拾起了画笔,成为了让所有人羡慕不己的画家。
她所有失去的东西,最终凭着她的努力找回来了,还赢来了前男友给她的一份全世界的表白。或许我们努力变的更好的原因,是因为他,而不是为了他。一个人真正的底气,是这个世界无论多么以刻薄相欺,你依然有对抗这个世界的勇气。
4.
我们年轻时,都有许许多多过不去的日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活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就在我们千方百计逃避辛苦、躲开难关的同时,命运残忍地,一扇扇关上了那些梦想的门。
你最终变成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辛苦和困境里,是选择迎风奔跑,还是转身逃跑。
也许,在酣睡中被闹铃叫醒,在冬夜里头晕眼花地啃英语书,在奔波一天后人困马乏地做工作方案……才是幸福人生的必经之路。那些真正对自己的人生满意的人,一定一定,都这样全力付出过。
我没想过要变得多强大,我只希望自己成为那种姑娘,不管经历过多少不平,有过多少伤痛,都舒展着眉头过日子,内心丰盛安宁,性格澄澈豁达。对每个人真诚,对每件事热忱,要奔跑,不要逃跑。这样,到某天你站上高点,回头看时,会欣慰地发现:那一年,踌躇满志、紧咬牙关,在不平坦也不平静的路上奋力奔跑的自己,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