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奉的原则是“忌暴”,凡事喜欢提前规划、做足准备,所以“无聊才是最好”。
如果考虑到成事的所有因素,并规划好了方向和实施步骤,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执行到位,那么理论上的极致,就是有条不紊、平静如水的向前推进,所有的结果都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今天的自己早在过去就规划出来,然后一点点勾勒成型;而现在做的事,也必然会成就未来那个自己希望的样子。
这就是构建系统的全部逻辑。
我们明晰愿景,然后步步分解成可执行的一个个小目标,填充进日常的每一天,这才是时间配置的真正意义,老早就战略性的部署分明。不需要激情澎湃,不需要鸡血励志,只需要机械、甚至冷酷的执行。
习惯了系统思维和执行,就会明白无聊就意味着系统顺畅。
现在面临的困难、遇上的挫折,细细回溯就会发现,九成九的原因是在过去的某一刻偷懒导致系统运行延缓,随着时间的积累,终究造成系统运行的困难。就像一座精密的仪器,某一个细小的齿轮滚动不畅,会造成整个仪器的故障,定时甚至每天检修就是冗余,但却能避免事故,系统越庞大,事故一旦形成就越不可承受。
不过人生充满了意外,事实上,无限意外代表着无限可能性,应对得当,就可能是突破的契机;应对失措,就是灾难。构建系统很大一部分是做冗余,充足准备就是把控风险、应对意外。冗余和高效确实是对立矛盾的,每次准备备用方案,却总希望不会用上,但就是冗余才是对抗意外和风险的战略性防御。
而且,根据我过往十年的经验,真的没有白走的路,在时间刻度上做的所有事,会在将来的某一刻迎来美好的契合,进而延展出全然不同的画面。
我刚开始做时间记录的时候,记录本身就是明确的约束,约束形成强迫,与之而来的还有焦虑,这可能也是很多人持续不了多久就放弃的原因,身心都是挑战。强迫性的记录是在淬炼大脑,和大脑对抗本来就是最困难的事,如果没有弹性,在生活琐务的冲击下就会形成严重的焦虑;如果有弹性,又会是大脑偷懒甚至放弃的可趁之机。
我自己习惯待己狠厉,所以从一开始走的是极严苛的路线,习惯了强约束才慢慢增加弹性空间,期间也历时三年之久,直到如今形成成熟的系统,每天固定的日课是涉及身体和精神的修炼,其他时间工作、访高人是在主动迎接意外,最近三年甚至是通过营造场景主动创造意外,因为系统成熟,才能把意外转变成契机。
如果做得到系统规划、严苛执行,人生就是在积累中稳步改变,平淡无聊的慢慢叠加出蓬勃的姿态,出现意外的机会不足一成,而有了稳固的系统,不足一成的意外有很大概率演变成跨越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