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故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材的颜色也变了,变成了橙色的封面,这表示我们学习的难度有所提升,也标志着我们所了解的人类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今天,李老师要跟大家讲的故事叫“日中为市”。听到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会产生联想。市,就是市场,我们要讲到人类的交易过程。交易,就是用货币去换取商品,这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活动。通过交易,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最早的交易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人类又为什么要进行交易呢?
在我们最早的交易过程中,中国人遇到了两个大麻烦。是哪两个麻烦呢?这些麻烦又是怎样被我们一一解决的呢?我相信,通过同学们认真的阅读课文,都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好,让我们打开课文,先好好读一读吧。读过了课文,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日中为市”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由李老师带领大家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到底讲了哪些内容。
首先,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与人之间产生交易?交易是如何产生的?
故事一开始讲到,炎帝,也就是神农氏,他为了让地上的所有植物更好地生长,施展法术,让太阳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行。
春天,太阳离我们不远不近,气候变得温暖;夏天,太阳离我们最近,带来丰沛的雨水和充足的阳光,让植物能够快速生长;秋天,太阳离我们稍微远了一些,天气很凉爽,有利于我们收获;到了冬天,太阳离我们最远,气温也最低,有利于我们保存粮食,冻死一些有害的昆虫。
于是,就有了四季之分,五谷才能够自然地生长。
古人说:“冷热不分,五谷不生。”有了四季分明的变化,我们的植物才能够更好地生长。
这一段神话的描述和传说,实际上是对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公转的一种形象描述。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有些时候离太阳比较近,有些时候离太阳比较远。太阳是恒星,是不动的,而我们的地球是行星,是在运动的。只不过在神话中,我们理解为太阳按照我们的意志,离我们忽远忽近,反过来说而已。
所以,神农氏的首领就被我们称之为炎帝。大家看,“炎热”的“炎”跟太阳有密切的关系。炎帝就是我们中国人认为的太阳神的原型,他是掌管太阳的神,所以称之为炎帝。但炎帝不是同一个人,但凡是神农氏的首领,我们都称之为炎帝。
神农炎帝在多个故事中出现,他带领人们寻找传说中的仙山,登上了山顶之后,尝遍百草,找到了可以填饱肚子的五谷、可以充饥的蔬菜、好吃多汁的水果、可以治病的药材,还有可以泡来当饮料的茶。他找到了各种素食,并把这些植物的种子从仙山上带下来播种,随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我们就有了一年四季都能够生长收获的粮食作物和蔬菜作物。人们再也不愁没东西吃。
今天的故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同学们要回忆一下之前的课程,它们都解决的是我们的吃饭问题。第五课“驯化群兽”讲到了伏羲氏教会人们驯化动物,让动物的种群不断繁殖,所以我们的肉类再也不缺。
第十课“教民稼穑”讲到了神农氏让人们春、夏、秋、冬辛苦地劳动,就有了丰富的收获,我们的素食多到吃不完。
这就是人类交易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和先决条件——产生剩余。
为什么会有交易?因为东西太多了。畜牧部落的肉类自己永远也吃不完,而种植部落的素食、粮食、蔬菜、水果也多到吃不完。当自己的东西都不够填饱肚子时,你还能去跟别人交换吗?当然不可以。
所以,首先要产生剩余。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双方对别人的东西都很有兴趣。吃惯了肉类的牧民想尝尝粮食的味道,吃惯了素食的农民想尝尝肉类的鲜美。他们都对对方生产的东西非常有兴趣,这样才会有交易的动力。
所以,我们知道了交易产生的两个条件:
第一,出现剩余;第二,有交易的需求。
那么,我们今天这个故事就先跟大家讲讲看,古人在交易的过程中,特别是农耕部落会有哪些好东西拿出来交易?畜牧部落特别喜欢他们所提供的哪些商品呢?
首先,大家请看,这是农耕部落生产的粮食中最重要的一种——米的表达,“米”字。
今天的简体字“米”很像甲骨文的“釆”bian4字。农耕部落会用这些粮食作为交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而畜牧部落则可能用他们的肉类、皮毛等商品来交换。这样的交易促进了两个部落之间的物质交流和文化融合。
第四课我们学过表示动物脚印的“釆biàn”字,这个甲骨文与简体字的“米”长得很像,但随着演变,“釆”字与“米”字有了明显的区别,它在“米”的上面加了一撇。那么,我们今天的“米”字在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看这个古文字:中间是一横,上面三点,下面三点。这个“米”字写成这样,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呢?
请观察,这像是一个沉甸甸的穗子。
无论是“稻”还是“麦”,它们的“穗”字中间都是一个结着果实的杆儿,这里用一横来表示。
上面的三点,其实不止三个,表示很多,意味着在这个杆儿上密密麻麻地结满了果实,粮食的种子长了很多在这个杆儿上。
所以,“米”字就是用这样一个沉甸甸的穗子,结满了米粒的穗来表示。
关于“米”字,还有另一种有趣的说法,它与今天的交易有密切关系。
在古代进行交易时,米通常被放在一个大大的斗里。想象一个方方的米斗,里面装满了米。当你去买一斗米时,别人装米时通常会多装一些,形成一个冒尖的弧形。
但超出的部分是不公平的,多给了你,卖家就会吃亏。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有一个办法:买卖时准备一根长长的木棍,用它沿着米斗的口平平一刮。
结果是什么?是不是沿着斗口,整个的米都被刮平了,剩下的米正好就是一斗米,既不多也不少。
这根长长的横木,我们中文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概”,意思是差不多、大约。
它表示总起来看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比如我们说“大概多少”,或者“概括起来有五个特点”。这根木棍就叫概,因为它是木字旁的。
这样一刮,剩下的米就差不多正正好好是一斗米。
那么,上面的三点表示什么呢?它们表示被刮掉的米;而下面的三点,则表示剩下的米。
所以,“米”字其实反映了一种大米在交易时出现的现象。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米”不一定专指rice(稻米),而是指任何长着穗儿、一粒一粒的种子类粮食。
如大米、小米、高粱米、黍米(大黄米)等。只要是一粒一粒的颗粒状粮食都可以叫“米”。
当“米”在汉字中作为字根或偏旁时,它可以表示米粒的意思,如“麻籽”、“葵瓜籽”等。
它还可以表示与米有关的东西。比如“屎”和“粪”,虽然听起来不雅,但它们实际上都是由粮食转化而来的。
古人对厕所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呼——“五谷轮回之地”,意味着米饭吃进肚子后,经过消化排泄出来,又成为滋养五谷的肥料。
因此,“屎”和“粪”这两个字中也包含了“米”字。
此外,“米”的引申义还可以表示“小小的”意思,因为米粒都是一粒一粒很微小的。
比如“眯着眼睛”的“眯”,“迷路”的“迷”,都是“米”字加上其他部首来表示与“小”或“迷失”相关的意思。
再来看“白”字和“精”字。
在“白”字中,中间的一横可以理解为米粒中可以发芽的胚芽部分。
白字。
我们仔细的看一颗米,我们把一颗小小的米粒把它放大放大放大,你会发现什么?其实啊,这个米粒并不是一颗完整的椭圆形,它有一个角是缺掉的。缺掉的这个地方,其实就是米里面这一横所表示的米的精华所在,米的胚芽,我们今天的大米,吃到嘴里的大米都是缺这个角儿的,都没有胚芽,因为呀,这个米在脱壳儿的时候在去壳儿的时候已经被我们给去了。
小小的胚芽,别看它占这个米面积很小,但是啊,它占到整个米的营养的三分之二。大量的氨基酸和无机盐都在这,小小的这个地方囤积着,我们把这样的地方叫做精。
米加上一个青字,青表示颜色的意思,这个呢,我们下一个故事就会讲到。米里面有颜色的那个东西就叫金米,是白色的,
当然了,古人不认为白色是一种颜色。所以呀,淡黄色的胚芽就成为了米里面有颜色的部分。这个呢,就是精华所在,什么叫精呢?就是少而有用的东西。
很少经历的东西一定很少,但是呢,虽然少,但是它非常非常的有价值,非常非常的有用。就像米的胚芽的这个部分,这个呢,就叫做茎。这个米里的白除了表示white白色以外,它还有一个意思表示什么呢?表示good表示好的意思,表示很好的意思,因为呀,并不是所有的米。都会呈现出白色。
陈米,旧米,长得不好的米就会呈现出灰色发黑发黄的颜色。
白色的米。像玉石一样,像羊脂一样,呈现出白色的米都是上等的大米,所以白可以表示good表示好的意思。
我们举一个例子。一个单人旁加上一个白。这个字呢,读作伯,大家都知道了,伯伯表示的比爸爸年龄大一点的人。
其实啊,这个字在古代表示的是上等之人。
在春秋时期啊,我们的各个诸侯之间,出现了五位“伯”,这个字读作ba4。称之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千万不要写成这个不是霸道的霸,霸王的霸。
这个伯,就写成一个单人旁加上一个白。
表示人上之人表示比一般人更加厉害的,更加出色的。这样的人。
所以呢,北方人说大伯二伯,也有人讲大伯ba二伯ba,这个伯ba。就写成这个样子。
还有一个汉字,上面一个白字,下面一个人字,这个字大家看着有点儿眼熟,但是不敢认。这个是什么字呢?这个字啊,叫做皃。
对了,就是礼貌的貌,去掉表示声音的那个 字,剩下的部分。
最早我们中国人的帽子没有左边的那个表声的豹,只有右边这个白下面一个儿。
儿是人的意思,白是good是好的意思,所以皃,就是人长得好看的样子,就叫皃。
有一个词语叫郎才女貌。就是男人要有才干,而女子呢,有漂亮的美貌,所以叫郎才女貌。以貌取人,就是看这个人长得好不好,看来决定是不是要选用他,是不是要录取他。
以貌取人,大家注意,中国人说的貌,暗含了good-looking,都有长得好不好?这样的关系。
所以呀,汉字里白色的白,是一粒米,而米呢,是很多很多的米。
这两个都是米,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大家一定要好好的体会一下。
讲师:李山川
学习,整理:疏雨圆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