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概论-4

第七章 数字博物馆

第1节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博物馆,是现代信息科技与博物馆业务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以全新的面貌对公众文化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已成为博物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博物馆数字化和博物馆信息化

“数字化”的实质,就是将传统的纸质文档内容转变为数字文档的过程。例如,博物馆工作者把原先用纸张或化学感光材料记录和存储的实物藏品信息,转变为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数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狭义的“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无疑能奠定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基础,但并非必然地发展为数字博物馆。

“信息化”一词指的是“信息和数字化”,目前在社会公众的日常言语中往往用作“数字化”的同义词,因而可以把“博物馆数字化”与“博物馆信息化”看作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所谓“博物馆信息化”,是指博物馆各职能部门员工普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业务的工作状态,包括网站建设、藏品管理数字化、楼宇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局域网络建设乃至数字博物馆建设等多种内容,其目标指向整个机构具有更高的运转效率和更好的职能发挥。所以,“博物馆信息化”的范围大于“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可以被视为“博物馆信息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较高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在博物馆信息化基础上又加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要素,出现了“智慧博物馆”这一新概念,系指以全面透彻的感知、无线宽带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博物馆形态。

二、博物馆网站和博物馆上网

博物馆网站与“博物馆上网”的所指相同,意味着实体博物馆在网络世界打开了一个自我推介的窗口,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德国汉堡美术馆网站即属此类。博物馆网站可以成为数字博物馆的入口形式,却不宜单独称作数字博物馆。

三、虚拟博物馆

“虚拟”是指用计算机来虚构和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和环境。首先从信息表达形式看,所谓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用实物藏品叙事被看作是实的,那么脱离实物而转用数字化藏品信息叙事就是虚的。在此意义上,人们通过智能终端看到的博物馆当然就属于虚拟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可以说是数字博物馆的别称,这两个词均已成为社会常用语。

四、电子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网上博物馆

这几个名词也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中“电子博物馆”的提法出现最早。一般认为,数字博物馆是一种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建设且须借助数字化设备才能加以利用的博物馆。对应的英文为Digital Museum,其中的Digital是“数字化的”意思,所以“数字化博物馆”的提法更确切,而“数字博物馆”仅是其简称,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社会常用语。

已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数字博物馆”,仅仅是实物藏品拥有者利用信息技术所推出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项目,因而其概念定义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化技术和形式向公众展示传播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及其相关知识的信息服务系统。

第2节 数字博物馆的类型划分

一、按所属学科分类

在我国,当教育部组织建设的“大学数字博物馆”于2002年秋天投入运行时,人们首次感受到了数字博物馆学科种类的丰富性,全面涉及人文与艺术、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技四种学科领域,分别对应高等院校有形学科的实物收藏和科研资源。按学科领域的科普化表述方式分为六大类:(1)天地探索;(2)生命奥秘;(3)人与自然;(4)历史文明;(5)基础科学;(6)工程技术。

二、按运行方式分类

现有数字博物馆的运行方式包括三种:单机运行方式、局域网运行方式和广域网(互联网)运行方式。

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过程往往采用局域网或单机运行方式,这与实体博物馆的规模大小有关,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开展建设和内部管理,当馆方再进一步打算与社会公众分享馆藏信息数据库建设成果时,只要将智能终端设置在馆内开放地带供观众自由查询,即可实现“定点上机”式的数字博物馆。

 三、按展现形式分类

从现有的数字博物馆案例来看,藏品信息的展现形式可大致分为“资源自选式”和“主题演绎式”两种。

“资源自选式”比较适合造型艺术观赏和学术研究工作的视角,也比较适合专业用户的需求,这种展现形式比较接近实体博物馆内部采用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

“主题演绎式”则比较适合叙事性主题或科学普及的视角,也比较适合非专业用户的需求。

四、按发布形式分类

数字博物馆的广域网发布形式,又分单体发布和群体发布两类。

第3节 数字博物馆的独特作用

一、提高馆藏相关信息收集的质量和数量

博物馆光有实物收藏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拥有与实物藏品相关的信息,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传播职能。换言之,藏品的利用价值与其所含信息量成正比例关系,因而相关信息的收集十分重要,并且多多益善。

二、缓解藏品保护与使用之间的矛盾

我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标本十分丰富,其中含有不少质地脆弱的珍贵藏品。实体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存在着藏品利用与保护的矛盾问题,而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三、跨时空的藏品信息展示与传播

数字博物馆具有实体博物馆所无法比拟的时空跨越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利用形式上,数字博物馆用户可以不受开放时间和利用地点的限制,每个拥有智能终端的用户只要通过互联网,登录相关数字博物馆的网站,都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地点方便快捷地享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数字博物馆的信息资源,提高了公众利用馆藏信息的便利性。

在展示范围上,可以不受陈列室建筑面积限制,将所有馆藏作为对象加以尽情利用。

从传播内容的组织角度来看,通过提供信息的超链接和信息检索分析功能,还可以对藏品信息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加以延伸,达到一种独特的展示传播和信息解读效果。

在藏品信息的组织方面,数字博物馆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容量和维度。

四、跨学科的藏品信息整合与共享

实体博物馆通常以藏品和陈列内容作为划分类型的主要依据。按此标准,传统的博物馆类型主要分为历史、艺术、科学和综合博物馆等,各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藏品也只能从相应学科的角度进行展示。数字博物馆可以在突破馆际界限的基础上,借助科学合理的检索工具进一步实现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拓宽传统博物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为世人打造出一个创新思考的环境和平台。

五、个性化的藏品信息服务

数字博物馆,可供用户选择的可以是全方位开放的博物馆藏品库,不再是有限的几个主题展览或展品。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的检索工具带有定制功能,可以使展示主题和展品内容完全遵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使观众减少很多无关的消耗,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满足程度能大大提高。

六、互动性的藏品信息交流

互动,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相互作用而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与实体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的信息交流在许多方面显示出更强的互动性。

第4节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状况与发展方向

数字博物馆,是现代信息科技与博物馆业务相结合的产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以全新的面貌对公众文化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已成为博物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1、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状况

①我国的数字博物馆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比发达国家稍晚。而数字博物馆建设与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

②一般情况下,个体博物馆往往先开展内部管理意义上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然后进行全民共享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数字化管理有利无弊。

③进一步实现数字博物馆,尤其是基于大量馆藏的资源自选式的数字博物馆,需要把馆藏信息数据库拿出来与世人共享。

④面临的问题:博物馆界普遍认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面临因藏品信息版权失控而使馆方遭受利益损失的问题。后来基于大量馆藏的资源自选式数字博物馆建设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就是网络信息版权保护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数字博物馆事业进程中,这是一道比资金和技术问题更难跨越的障碍。

⑤数字博物馆有利条件:目前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看到国内外有不少优秀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案例,这与馆藏拥有者对信息共享问题的乐观理解有很大关系。我国主管博物馆事业的政府有关部门,已开始研究数字博物馆建设规划问题,预示着将会有新一轮政府行为的介入,博物馆界对于资源共享问题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

2、发展方向

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二是未来数字博物馆将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①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关系

第一、传统博物馆总是以实体形态存在,把博物馆看作一种机构。

数字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的直观区别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数字空间中的、没有馆舍的博物馆。虽然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和利用方式都建立在深度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但电脑并不能取代人脑从实物藏品身上解读信息,或者说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不在于“生产”信息,而在于大量、快速、精确地“存取和输送”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数字化馆藏本体信息或相关知识信息,其生产加工者并不是“电脑”,而是博物馆专业人员,数字化仅仅是用数字技术形式对现有信源内容加以转述而已。

第二、数字博物馆也不是一个机构,跟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并不对等,实体博物馆所从事的实物藏品收集、保护和修复,库房排架管理、真伪鉴定、深入的解读研究等时刻需要人脑思维的一系列工作,都不能单凭计算机自动完成。公众视角的数字博物馆,其内涵远不如实体博物馆那么复杂,实质上可以被看作实物藏品拥有者利用数字化藏品向公众提供的数字式展览。之所以被公众称作数字博物馆,是因为公众感觉平时参观展览几乎是造访实体博物馆的唯一目的,展览等同于博物馆。所以,数字博物馆算不上是一种博物馆的新类型,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

第三、从现有的数字博物馆案例来看,用于展示的数字化展品通常来源于实体馆藏,相关信息的编撰排版则需基于实体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辛勤劳动,软硬件系统建设以及运行维护必然依靠实体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可见实体博物馆是数字博物馆的基础和依托。反过来,数字博物馆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实体博物馆起到拓展和辅助作用。

<1>空间性拓展。

首先是地域空间的拓展。其次是突破建筑空间制约。

<2>时间性拓展。

实体博物馆都有开放时间的规定,并且开放时间大多与人们工作或学习时间重叠,给利用者造成诸多不便。而数字博物馆没有开馆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利用博物馆资源的便利性。

<3>辅助理解。

许多实体博物馆的陈列是不容易看懂的。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观看实物展品(尤其文物考古类展品)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未经专业训练则难以将这些零散物件认知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内容;

另一个是实体陈列需要人们采用站立加走动的姿势进行参观,时间稍长则会感觉疲惫不堪,因而不得不尽量少用解释性辅助材料,导致理解困难。而数字博物馆展示不受陈列室空间限制,可以不厌其详地用多种相关的解释性辅助材料(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材料)说明同一主题或展品,将碎片化的线索组合成意义完整的认知材料,使其易读性明显高于实体陈列。同时,数字博物馆用户可以随时调取网络资源支持当前的学习行为,例如,遇到生僻的专业术语时,可以很便捷地调用网络词典或相关文献获得解释,从而轻松跨越理解障碍。另外,数字博物馆也无需顾虑文字阅读量大而导致观众参观疲劳的问题,因为其利用方式如同看书,可以舒适地坐着观看,这是符合人们习惯的、体能消耗较小的学习姿势。关键是能使人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从而为耐心地充分阅读解释性辅助材料提供了可能。数字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能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消除人们看不懂实体博物馆的顾虑,其意义极为深远。

<4>诱发参观动机。

数字博物馆通常会以网站形式作为入口,其中的设施介绍内容恰如实体博物馆活动广告,具有引发人们参观愿望的作用。另外,上述几点说明数字博物馆的信息服务具有很强的易得性和易读性,远比实体博物馆更容易亲近,无疑会增加人们接触博物馆藏品信息的机会。数字博物馆对实体博物馆观众的培养和数量增加都会起到一定助推作用。数字博物馆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实体博物馆起到拓展与辅助作用,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使教育传播功能发挥得更加充分,存在价值得到提升。

②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趋势:数字博物馆属于技术敏感型的事业,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藏品信息表达手段日趋丰富。互联网已经实现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网络性能得以提升,终端设备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和移动化,从而使得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利用水平有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实现数字博物馆的效应最大化。

社会看法:未来数字图书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实体图书馆。而数字博物馆的诸多优势也同样引发人们提出一个疑问:数字博物馆发展下去是否会取代实体博物馆?

观点:博物馆虽然主要以藏品信息服务于社会,但其载体与信息之间属于源流关系。必须先有载体(实物藏品)的存在,然后人们才能通过解读而产生有用的信息,实体博物馆无疑是数字博物馆存在的前提。同时,实物藏品所含的非言语性和非视觉性信息与物质载体呈交错共存的结构关系,不像图书那样本质性的信息与非本质性的载体经渭分明,人们用数字化手段可以转移图书中本质性的信息部分,却无法穷尽转换实物藏品所含的全部信息和物证价值。由于数字化的对象仅限于信息而并不是载体,因而与载体相关的收集保管和信息解读工作就不能为数字化所取代。另外,数字化藏品展示也不能完全取代实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恰如看照片不能完全取代看实物一样,许多优秀实体陈列为人们创造出的现场感、投入感、真实感等宝贵的情感体验效果,都是计算机屏幕显示方式所难以达到的。作为人类美好生活标志之一的实体博物馆利用方式,尚未出现被什么新事物所取代的必要性。

总之,数字博物馆是现代信息科技与博物馆工作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数字形式的藏品信息展示发挥教育传播功能,从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数字博物馆的信息传播具有高品质、跨时空和跨学科的优势,更有互动性、个性化、易得性和易读性等十分人性化的利用特点,对于提高馆藏利用效率和降低公众利用成本等都有十分独特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技术环境和人才条件日趋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实体博物馆开展数字博物馆建设,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遥相呼应,短长互补,共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便利的文教科技信息服务。

第八章 博物馆教育与服务

第1节 博物馆教育的相关概念

1、博物馆教育定义

①民国时期蔡元培认为,博物馆与学校具有同样的功能,“都有教育的作用”,且博物馆的教育重在科学与美育,“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

②胡肇椿认为,“物品之利用”是“博物馆之主要目的,其功能有二:即增加知识;分布智识及乐趣”。“博物馆的使命在于利用物品以求教育之普遍化”。

博物馆“教育活动可分两种方式:第一例示本地社会生活各时期之各种形态,第二对于儿童及学校之活动。

③曾昭燏认为,博物馆教育对于人来说第一就是获得某一方面知识,启迪人们探究世界;第二是陶养性情,使人人有爱美之心;第三是启发人民爱国家爱民族之心。

④美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手册》这样给博物馆教育下定义:“博物馆教育被最广义地理解为任何促进公众知识或体验的博物馆活动”,并且“教育的愿景事实上也是博物馆使命和整体目标的愿景。教育和展览是彼此关联的,并应该相互包含。”

⑤2010年国际博协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委托法国博物馆学研究者编写了《博物馆学关键概念》,在这里对博物馆教育做了宽泛的定义:博物馆教育是梳理综合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通过知识整合、激发感知、获取新体验,帮助观众个人发展和获得成就。

⑥中国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它是以博物馆“物”为根本媒介而进行知识、情感、态度、观念的交流与对话,以形成相互“理解”与非强迫性“共识”的行为。 

2、博物馆教育的发生

①开始阶段:

从历史上看博物馆教育的发生,博物馆教育并不是和博物馆共同产生的,是博物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现象。博物馆作为早期公共机构出现时其展览和库房一体化,这时期的博物馆也不具备教育功能。

②转折阶段:

丹麦人汤姆森是考古学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考古界都认同他对史前考古的贡献。汤姆森在1836年撰著了《斯堪的那维亚古物指南》,把博物馆陈列编辑成一个图文并茂的图录,书中叙述了他的著名的“三个时代体系”(在史前考古学中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分期法作为欧洲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汤姆森是第一个用博物馆实物来论证三个时代为客观存在的人,他把横向的按质地进行藏品分类方法变为纵向的展现时间顺序的历史陈列,奠定了博物馆主题陈列的基石,成为开启博物馆教育的第一人。

③影响:

汤姆森的三个时代陈列体系在国外开始产生影响。最先接受他这个观点的是瑞典隆德大学。将学校博物馆的藏品按照三个时代体系进行了新的展陈布置。德国、英国等诸多博物馆也逐步接受了这个体系。并且开始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博物馆陈列中得到接受和贯彻。随着三个时代体系的确立,史前史概念由学者的专业术语变为大众知识。三个时代在确定了历史的纬度之后,人们扩大了对世界过去和现在的眼界。 

3、博物馆教育的特征

①公众性

以公众为服务对象,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使命。博物馆教育是平等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出入于各个陈列空间,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吸取科学文化知识,获得理想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熏陶。

②社会性

博物馆高度关注全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突出了最广泛的社会性特征。

③终身性

博物馆教育在时限上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和无限性的优势,可以真正形成互动交换最频繁、最持久的“社会课堂”。并且博物馆教育内容广博,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④直观性

博物馆以展品为基础,精心组织陈列展览,综合运用文字、图版说明等形式,借助讲解服务、视听教育、参与性操作等辅助手段,表达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内涵、意义与影响,普及历史、文化、经济、政治、自然科技知识。这种以实物例证向观众表达内涵和传送信息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比性和强烈的说服力、震撼力,成为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重要特色。博物馆通过物品“原始证据”让公众从体验中获得知识、信息和愉悦,这种学习是可触摸的、直观的、富有冲击力的,往往比书本和语言要生动得多,也更容易被接受。

⑤丰富性

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智能手机导览、社交媒体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人性化服务等,使博物馆教育活动呈现日益丰富的特征,更加符合现代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利用高科技开展的立体视听影像多媒体为观众创造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

⑥拓展性

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规模、形式和举办场所灵活,不局限在展陈上,围绕展陈拓展开发出不同的教育项目。既可以走出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举办各种巡回展览,也可以在博物馆举行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教育项目,还可以举办义务讲解员培训班,开设公益性讲座,举行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通过增强计划性和针对性,保障教育资源的文化特色,定期向社会公布教育活动的日程,方便广大公众的参与,树立博物馆社会教育机构良好的公共形象。

⑦自主性

当代博物馆承载着“为公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重任,博物馆里的公众素质教育具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主性:没有任何人被强迫学习;没有规定的课程和学习进度;没有考试,没有文凭,教育无所不在,受教育者在开放的条件下完成自我学习和教育。

⑧愉悦性

博物馆不仅是知识殿堂,还是高雅的休闲娱乐场所,寓教于乐是其优势所在。博物馆通过陈列、展示设施、专家学者讲解等丰富多彩的手段,在同一主题下,以“人”与“物”的互动交流为中心,促使参观者通过观察、听讲、触摸和操作等方式,接受、加工、记忆信息,进而完成整个认知的过程。

博物馆教育的不足

第一,博物馆教育检测不容易实现。在大众传媒异常发达、新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博物馆很难确切了解有多少公众享用博物馆教育资源。

第二,博物馆无法大范围检测教育效果。即便我们可以获得公众使用博物馆资源的总人数,但是做不到对所有人进行教育效果的检测,而任何抽样的操作,都得以公众意愿为前提条件,样本教育效果的检测结论仅仅是接近总体而不能等于总体。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互补作用,学校教育的缺陷由博物馆教育补充,同样博物馆教育的缺陷由学校教育来补充。但就知识的系统和层次来看,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配角而不是主角。这种不足也是社会教育的不足在博物馆上的反映。

第2节 博物馆教育的理论

1、 博物馆教育的四种模式

1998年美国乔治·E.海因、玛丽·亚历山大在其合著的《博物馆:学习的地方》一书中对博物馆教育归纳了四种模式:

①说教解释型(源自行为主义理论)

说教解释型是与学校传统教育相同的方式。学校课程依学科结构分成小单元,教师依循理性和程序从简单至复杂地进行教学。此种借由记忆和强调固定教学程序的机械式学习,仍普遍流行于学校和博物馆。

例如,自然历史博物馆依生物进化史年代呈现生物标本,传统科技博物馆依科技发明先后顺序和科技门类编列展览,艺术博物馆则按照风格和作品的国别布展。说教解释型的展览通常有着明显的开始与结束,而且明显带有观众针对性。解释性的文字说明牌和整体介绍文字浓缩了希望观众所掌握的知识,各种信息通常由浅到深地一步步呈现给观众。

②刺激—反应型(源自行为主义理论)

刺激—反应型系指学习是经过不断刺激、增强与反应形成的结果,与说教解释型同属“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博物馆的各项展览内容,同样是按部就班,有清楚的开始和结尾,并刻意依序安排。所不同的是,刺激—反应型特别强调教育方法与训练,不必掌握一整套内容。在“刺激—反应型”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参观展览过程中,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刺激观众做出反应,比如观众按钮等。

在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下博物馆开始出现了动态的展品。1933年开放的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是应用这种新教育思想的典型。

③发现型

发现型教育模式是以1960年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为理论核心。这个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只要能产解足够的信息,知晓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就能得出描述真实世界的各种普遍原理。教学者提供适合个别学习者挑战和刺激的情境,让他们参与、自行选择、掌握事物和解决问题等,实现希望达成的学习结果。

早期科学中心的创立及其发展即是此理论的实际应用结果,当时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教授弗兰克·奥本海默批评了传统博物馆的“被动教育方法”,并亲自创建了旧金山探索馆,其“动手做”特征标志着发现学习法应用于博物馆的历史进程的开始。此后有不少博物馆被设计成互动式,旨在让观众参与进来,向他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去理解那些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概念知识。在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观众们有时会被鼓励模仿一些著名的科学实验;在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教育者会组织观众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④建构知识型

●建构知识型也称探究型,认为学习需要学习者在身心两方面主动与世界互动:操作、尝试、得出结论。增强对他们所参与的现象的了解。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双向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我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的内部生成,而学习者的主动性则是内部生成的核心动力。

●有些博物馆开始有意追求强化观众的建构体验。展陈被故意设计成没有固定线路、没有开始与结束,展品名称和文字说明的设计也与众不同,尤其会向观众介绍多种不同的观点。还有的博物馆设置了“发现屋”,里面放置各种物品,让观众在博物馆教育者指导下认真操作、观察和接触。

●建构知识型的理论源自杜威的实验主义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此外,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也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他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人际交流、自我认知、自然探索和存在,这种观点有助于学习者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感,也启迪博物馆在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实际动手、加强互动实践。

2、博物馆教育的三个模型

①情境学习模型

●弗兰克和戴尔金在《博物馆体验》中提出了情境学习模式。他们认为学习是复杂的现象,所有的学习都发生在一系列的情境之中。学习不是一些可以孤立地存在于试管中或实验室中的体验,而是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器质性的、集中的体验。学习是人类数以百万年进化的结果,是个体与所存在的客观环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持续性对话。

●情境学习模型包含了三个相互叠压的情境:个人、社会文化和环境。学习是三种情境彼此交互的过程或结果。情境学习模型的作用并不是它能试图将复杂性简化至一两条简单的原则,而是它能够将复杂性包容、组织进一个可测量的、可理解的整体中。学习是一种处于社会文化和客观世界中个体的历时性建构,随着时间的推进,意义被逐层搭建,三个情境(个人、社会文化和环境)都不是稳定或恒久不变的。学习,以及它的组成部分都是瞬息万变的,且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最终学习可以被视为为了意义建构的、三种情境永无止境的历时性交互结合。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情境学习模型:将个人情境视作在时间中穿越:当个人“旅行”时,会被在环境情境中所体验到的事件持续地塑造和重塑,而这些内容又被社会文化情境所调节。学习者塑造环境,且被环境塑造。

②说教式学习模型

首先,说教式展示之所以容易被接受,一方面因为它极易实现,另一方面是这种方式与大多数博物馆的机构框架相匹配。其次,传统的博物馆观众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教育的,他们能很快认可展示中的说教式方法,并感受到“舒服”。相对而言,说教式学习在观众具有相似兴趣、知识和理解力水平的情况下效果最好。

③体验式学习模型

体验式学习的鼻祖是杜威。博物馆需要鼓励观众参与,让观众从参观得到的经验中获益。体验式学习模型认为:该循环在观众感受到展示物与其自身生活的相关性,并看到所学能得到应用时才会发生。这样反过来还会激发观众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而体验式学习的结果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行动或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在一种博物馆完美的环境中,观众通过参与到展示中,感知与其自身生活和需求的相关性,立即应用其发现并获得明确的回报,同时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正所谓“有效学习能带来改变、发展与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第3节 博物馆讲解服务

1、博物馆人工讲解

●概念

讲解是以展陈为基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其他辅助表达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的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活动。博物馆讲解是辅助观众参观博物馆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向观众提供的服务。讲解的作用在于帮助观众对展陈加深理解,掌握重点,“唤醒”观众深处记忆,协助观众认知,增加观众参观兴趣,获得更多体验和知识。

●讲解工作的起始

博物馆人工讲解出现时期和博物馆对外开放时期基本一致,但那时讲解员还不是专职工作,往往是博物馆内的其他人员在有观众需要的时候做兼职讲解。博物馆出现专门从事讲解的人员要从1906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设立讲解员制度算起。波士顿美术馆设立专职讲解员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把美术作品的信息传递给普通观众,由专职讲解员负责讲述展品名称、作者姓名、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此后各个国家的博物馆相继开始设立专职讲解员制度。

●志愿讲解

是各个博物馆中的一道风景线。大都市的博物馆志愿讲解已经走出了清一色的大学生圈,有公职的人开始主动来博物馆应聘做志愿讲解。退休人员和小学生也出现在志愿讲解队伍中。甚至一些残障人士也加入志愿讲解服务行列中。

2、博物馆电子导览

①电子导览机

●分类

根据显示画面不同,有文字导览机和地图导览机两类。地图导览机可以显示博物馆具体方位。

根据显示触控方式不同,有触摸屏导览机和非触摸屏导览机。

根据连线的方式有无线导览机和有线导览机。

根据智能化程度不同有全自动感应导览机和人工手控导览机。

根据观众是否跟团有团队导览机和单人导览机。

●优势

第一,操作简便。观众只需借助提供的耳机和便携设备即可收听讲解内容,无需操作培训。

第二,它是一种新的参观体验,方便自主参观类型观众。

第三,确保讲解品质。传统的人工解说方式难免因讲解员自身业务水平、技能、发挥状况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服务水准参差不齐的局面,电子导览系统则可以确保规范的内容和统一的服务品质。

第四,满足特殊观众对特殊语种的需求。方便外国观众特别是外籍自助游观众参观游览,解决语言障碍。

第五,缓解密集型博物馆内“人声鼎沸”的困扰。在旅游高峰期,密集型博物馆日接待量通常在2万人次以上,采用电子导览系统,观众互不干扰,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博物馆的噪声污染。

●劣势

不能互动,一切都是事先录制,无法随机应变。


②智能手机自动导览系统

观众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可在场馆官网或者服务台下载软件,完成安装和注册后,可通过列表选择、数字点播、二维码等方式收听讲解内容。若连接智能手机全自动讲解器,可使智能手机导览功能达到专业智慧游览终端的水平,实现自动定位及其他综合功能,为观众提供网络化、智慧化的全方位参观服务。

③微信导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微信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注意到这种新兴传播途径。

●微信是腾讯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博物馆为每一件展出品匹配专属编号,观众添加博物馆微信账号为好友后,只要发送展品编号,即可获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的介绍。微信导览既省去了租用语音导览设备的费用,又能让观众快速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参观之旅更自由。

第4节 博物馆讲座

博物馆讲座是在博物馆报告厅(礼堂)或者社会教育固定场所面向听众进行的文化传播活动。

一、讲座的作用

博物馆开展讲座的作用在于:

第一,讲座是博物馆展陈的有效延伸。

第二,讲座是博物馆讲解的升华。

第三,讲座有助于博物馆核心观众群的确立。

第四,讲座是加强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第五,讲座是博物馆和博物馆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六,讲座也是博物馆和学术界之间加深良性互动的方式。

二、讲座的要素

博物馆的讲座有五大要素:

第一,讲座的物理条件。

讲座的物理条件由时间和地点两个方面构成。

第二,讲座的宣传策划。

讲座是由博物馆社教部门组织操作的工作,这项工作的重点就是宣传,分前期宣传和后期宣传两个组成部分。

第三,讲座的主题。

讲座主题是指主讲人准备的主讲内容。分普及性和专业性两大类,范围涵盖广泛,大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具体依各个博物馆性质和任务而定。

第四,讲座的方式。

讲座的方式是指讲座所运用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主题演讲式,辅助以多媒体演示;二是课堂式讲授,类似学校教育;三是互动式答疑、讨论。

第五,讲座的主讲人。

主讲人有四个来源:

(1)本馆的高级职称人员。

(2)外馆的高级职称人员。

(3)大专院校相关领域的副教授以上或者博士学位获得者。

(4)其他科研机构的高级职称人员。

主讲标题的遣词造句,讲座内容的谋篇布局,欲擒故纵的演说技巧,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等,这些都是保证主讲人讲座成功的关键。评价一场讲座的效果有通俗性、专业性、文化性和鉴赏性四个维度,主讲人要在四个维度之间做好平衡。

三、讲座的听众

听众是讲座的客体,由下列人员构成:

第一,博物馆的经常性观众。

第二,博物馆所在社区的居民。

第三,博物馆从业者。

第四,其他博物馆公众。 

根据1999年上海博物馆开展的博物馆讲座听众调查,前来博物馆听讲座的听众年龄分布基本均衡,30岁以下的人员比例略高于其他年龄段,接近40%,说明青年人好奇心强,求知欲望盛,多数处于求学或工作不久,没有家庭负担,空闲时间自己可以支配。而55岁以上的听众占10%,尽管比例不高,但是现场观察发现这部分人每场必到,到得最早,记录最认真。说明都市化社会老人在增长知识、丰富业余生活方面,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选择。从学历上看,听众中受过高等教育者居多,占被调查人数的66%。根据听众登记表上的信息得知较高学历的人中很多都从事和所听讲座内容不相关的工作。他们渴望从讲座中获得新鲜的知识,补充自己的文化知识体系。对于历史艺术类博物馆讲座,听众更加注意文物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即博物馆保存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超越时空或本身特征的那部分特质。听众对讲座内容深度的要求与听众的学历程度成正比。大多数听众希望通过讲座了解中外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对于主讲人的传播方式,多数听众喜欢以实物幻灯辅助演讲的介绍性讲座感兴趣,少数学历较低的人对授课形式的讲座偏爱。对于讲座的时间段选择上,听众多数都选择双休日,而且集中在双休日的下午和晚间。讲座的时间长度多数听众选择2小时。博物馆讲座限于博物馆的场地不能容纳更多的听众前来听讲,这要靠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5节 互联网+博物馆教育

一、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的教育特征

(一)博物馆教育手段远程化

通过网络,博物馆的教育可以跨越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博物馆限制,达到更大的范围。

(二)博物馆教育对象间接化

过去博物馆对有多少观众参观博物馆可以做到统计计量,但是互联网时代有多少网民关注博物馆却无法确知。博物馆教育对象的间接化使博物馆教育效果更加难以确知。

(三)博物馆教育多元化

互联网兴起后,除了各个国有博物馆开始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社交平台外,民营的博物馆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社交平台。

(四)博物馆教育内容深入化

互联网兴起后,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网站使得博物馆教育内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大的拓展。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的方向不同的博物馆网站。观众可以看到在实体博物馆中看不到的信息,例如大量的藏品背景资料和实验数据。

(五)博物馆教育异时化

互联网兴起后,博物馆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呈现,公众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登录数字博物馆,即便实体博物馆撤展,只要数字博物馆仍旧保留这个展览内容,公众以后也可以访问进行追溯学习。

(六)博物馆教育平民化

参观网络博物馆是私人行为,在互联网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因为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自卑感,没有了在实体博物馆参观时受到的各种制约,互联网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平民化、享有充分自由的学习园地。

二、网络时代的博物馆教育现代技术

(一)移动应用

移动应用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博物馆须重新思考博物馆体验的方式。个人移动设备为博物馆提供了难得的与参观者进行一对一直接互动的机会,并且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应用程序还能让博物馆更好地为那些过去曾经被忽视的参观者提供服务。

(二)社交媒体

在社交媒体应用大潮中博物馆开始从谨慎的旁观者变成了活力十足、精力充沛的参与者。过去,为博物馆展览和规划而将信息、图片和视频分享到网站视为博物馆进行宣传,或作为一个相对低成本的吸引参观者的手段。如今,这些服务越来越被大家视为用来鼓励和支持参观者参与的方法,同时也是提供一种存储重要数字内容的经济有效方式。

第九章 博物馆观众

第1节 博物馆观众定义

观众是博物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博物馆教育的落脚点。没有观众的博物馆,教育无从谈起。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博物馆观众构成博物馆最重要的要素,观众的反映也是最终判定博物馆教育效果好坏的唯一途径。博物馆观众的研究就是对人的研究,博物馆观众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人的学习形态、社会互动、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的认识。博物馆工作者要不断了解观众,贴近观众,服务观众,提升观众,改变观众。

定义:观众是博物馆环境的直接体验行为人的集合体。 

①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②体验是高级生物体通过感觉器官对环境进行了解和感受。对于人来说,体验既包括生理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在博物馆语境中,体验这个概念正悄然替代学习这个概念。体验依靠人的感官而存在,人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器官。体验有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方式,博物馆的体验是直接体验。

③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出行活动,出行的地点就是博物馆,并且是一个过程。 

博物馆公众概念和博物馆观众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博物馆公众是所有关注博物馆的人的个体和群体的统称。在这里,关注是人的内心活动,心头一念便是一次关注,来博物馆参观之前的人是博物馆公众,参观中的人就由博物馆公众转化为博物馆观众,而参观结束他离开博物馆后若内心还时不时想这个博物馆,他就转化为博物馆公众。观众可以统计数量(尽管有误差),但公众数量无法估量。

第2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方法

一、观众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博物馆观众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据观众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以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博物馆观众的整体性和规定性出发,描述、阐释博物馆观众的概念界定以及博物馆观众和其他观众的区别和联系。

博物馆观众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

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

二是建立在观众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

博物馆观众定量研究是以若干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描述性解释。

博物馆观众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点:

第一,着眼点不同。

定性研究着重博物馆观众质的规定性探讨,定量研究着重博物馆观众量的分析。

第二,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定量研究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

第三,依据不同。

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博物馆观众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的依据则是大量的博物馆观众参观事实和研究者的个人经验材料。

第四,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第五,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博物馆观众定量研究结论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定性研究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二、文献法研究

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具有价值的一切载体”。

博物馆观众文献法研究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博物馆观众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文献的物质形式,文献可以分为纸质印刷品和电子化(数字化)载体两种。

三、观察法研究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观察法记录的变量包括观众行走、停留的行为与时间,观众的参观路线,人口统计学数据(年龄、性别、群体数量),空间拥挤程度,观众参观的时间等。观察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访谈法配合使用。

博物馆观众研究常用的观察法有人工观察法和机器观察法。

观察法实施的原则:

第一是全面性。

第二是遵守有关法令法规。

第三是掩饰身份。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

(1)它能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其他中间环节。

(2)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

(3)观察具有及时性的优点,它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

(4)观察能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

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

(1)受时间的限制,观察法不能全年进行。

(2)受观察对象活动场地限制。我们只能观察观众在博物馆某些公共空间的活动特征,因而做不到全覆盖的观察。

(3)受观察者本身的限制。其一,观察者都有生理极限,超出这个限度后会十分疲劳,从而无法继续保持精力和体力进行跟踪观察;其二,观察是由人来进行的,观察不可能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三,观察法还受制于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素质和人力的多少。观察法不适于大面积调查。

(4)观众的行为是复杂多样的,观察者只能观察外表现象和某些特点,无法做到分析全面而深刻。

四、访谈法研究

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采访人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的优点在于:

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的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访谈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较高。

访谈调查常采用面对面的个别访问,面对面的交流必须寻找被访者,路上往返的时间往往超过访谈时间,调查中还会发生数访不遇或拒访,因此耗费时间和精力较多。

第二,缺乏隐秘性。

由于访谈调查要求被访者当面作答,这会使被访者感觉到缺乏隐秘性而产生顾虑,尤其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往往回避或不作真实的回答。

第三,受访谈人影响大。

由于访谈调查是研究者单独的调查方式,不同的访谈员的个人特征,可能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回答内容。

第四,记录困难。

访谈调查是访谈双方进行的语言交流,如果被访者不同意用现场录音,对访谈员的笔录速度的要求就很高。

第五,处理结果难。

访谈调查有灵活的一面,但同时也增加了这种调查过程的随意性。被访者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样,对访谈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就比较复杂,由于标准化程度低,就难以作定量分析。

五、问卷法研究

问卷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

是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其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博物馆领域开展观众问卷调查已有上百年历史。

问卷法的种类:根据问卷分发和回收形式的异同。

问卷法分为直接发送法(访谈发送法)和间接发送法(报刊发送法、电话发送法、网络发送法和邮政发送法);根据问卷填答者的不同,则分为自填式和代填式两种。

问卷调查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标准化;第二,书面化;第三,抽样化;第四,定量化。

(一)问卷的设计

问卷法实施的关键之一就是问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除了要有题目,通常还应包括导语、问题、编码等。问卷中的核心是问题。问题设计分三种基本类型,即开放型问答、封闭型问答和混合型问答。

1.问题的分类

问卷中的问题基本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观众人口学问题。

第二类,客观性问题。

第三类,主观性问题。

第四类,检验性问题。

2.问题的设计原则

第一,客观性;第二,目的性;第三,必需性;第四,对象性;第五,自愿性;第六,具体性;第七,单一性。

3.答案的设计原则

第一,简捷性;第二,相关性;第三,同层性;第四,穷举性;第五,互斥性;第六,可行性。

4.编码

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和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唯一的代码,并以此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调查分全员调查和非全员调查两种问卷发放方式,前者是对所有来博物馆的人进行调查,后者是选取若干样本进行调查。一般采用两大取样方法——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为了增加观众问卷回收率,可以用“成本置换”的方法,给予观众其他方面的奖励,以置换其参与调查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用以置换的成本可以有以下几种:

1.知识成本。即让观众可以了解一般参观途径所无法了解到的更深层次的知识或信息。

2.特权成本。所谓“特权成本”就是让参与调查的观众享受到其他未参与调查观众享受不到的某种“特权”。

3.实物礼品。顾名思义,就是赠予被调查者礼品。

总的来说,对应不同的观众群体和不同的情况,合理化、综合性地利用这三种可置换成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置换观众的时间成本,从而成功地将观众留下,完成问卷填写和回收。 

(三)问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收回的问卷在确认了有效问卷后开始用计算机录人数据,在录人之前需要建立观众调查问卷数据库。

六、实验法研究

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有目的地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分类

1.实验室实验法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的优点是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它的缺点是,第一,费用高,实验室的设备投入较大;第二,不能揭示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2.展厅实验法

这是在博物馆展厅的通常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相对于实验室实验法来说,展厅实验法易于实施,投入少。

根据参与实验的观众对象不同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三种方法。

(1)单组实验法。同一组观众先后接受两种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其他一切条件保持不变,仅对实验因素所产生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2)等组实验法。研究者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观众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实验形式,或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或采用两个实验组,对不同组施加不同的实验因素,而其他条件保持相同,然后将各实验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加以比较,并进行差异显著性考验,从而得出结论。

(3)循环实验法。这是将单组和等组结合起来的一种实验方法,各实验因素可在各组获得阶段性成果后,再将实验因素对调,其他条件相同,最后再测验各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此种形式兼具单组和等组的优点,所得结果比较准确和可靠,但实施难度较大,也比较复杂。

(二)实验法原则

实验法的基本原则是:在其他若干变量被妥善控制的情景下,主试有系统地操纵某一自变量A,使其他有所改变,然后观察A的改变对另一变量B的影响。这里变量A通常称为实验变量,而其他被控制的变量称为控制变量,B称为因变量或称反应变量。

用实验法来测量观众的心理活动,通常应该只有一个实验变量,也就是说只针对某种心理状态。

(三)实验法操作程序

1.研究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的确立;

2.以操作性定义界定实验变量与因变量;

3.控制干扰变量;

4.准备研究工具;

5.根据实验目的,发展适当的实验设计;

6.受试者的抽样与分派;

7.决定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8.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9.根据实验证据撰写实验报告。

使用实验法要注意的是:第一,在真实的世界中控制变量并不是那么容易;第二,要说服博物馆允许展示设计做必要的改动以测定因果关系有时是困难的,需要一定沟通技巧;第三,实验情境若没有经过审慎的设计,可能会缺乏体验的真实感(观众可能不把此次体验视为真实)。

第3节 博物馆观众研究内容

观众研究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个层面。基础理论研究指的是以概念或理论建构为目的,采用严谨的研究方法探讨假设与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有三大方面,即观众人口学研究、观众心理学研究和观众行为学研究。

一、观众人口学

观众人口学是运用社会人口学有关知识研究博物馆观众背景状况的学问,是认识博物馆观众“他们是谁?”的第一步,内容涉及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居住地、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参观次数、观众流量等。

(一)年龄结构

是单位时间内被调查的博物馆观众各年龄组人口占观众总量的比重,又称观众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二)性别构成

是男性与女性观众参观人次在总人次中的比例关系。

(三)居住地

1.区域性观众。根据博物馆社会影响范围的不同,可将观众居住地分为本县(区)观众、本市观众、本省观众。

2.国际性观众。这是从观众的国籍来划分居住地的方法,分本国观众和外国观众。

(四)职业结构

所谓职业结构,就是观众所从事的职业类型、比例和分布状况。观众职业的划分有不同的方法,一般是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

(五)受教育程度

即观众的文化程度,按照各级学校教育的层次,可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工学校、高中、初中、小学(文盲者忽略不计)。尽管在调查时被调查的观众很多是在校学生,还未获得相应学历文凭,但在数据统计时一般按照同等学历对待。

(六)参观次数

所谓观众参观次数,是观众在单位时间内参观某个博物馆的次数。观众既有第一次参观博物馆的首次观众,也有多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常性观众。

(七)观众流量

观众流量有两种计算方式:一种是单位时间内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这个单位时间可以是年、季、月,甚至周、天、小时;一种是单位时间内博物馆具体公共空间的参观的人次。

二、观众心理学

观众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观众心理现象、精神领域进行的研究。个体观众心理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印象、满意度、记忆等,群体观众心理主要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和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诸如独立与依赖、顺从与叛逆等。

(一)观众动机

观众动机指激发、维持、调节观众的博物馆活动,并引导这一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观众需要

需要是观众内心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它表现在观众对丙外环境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参观活动的源泉。 

◇需要和动机的有区别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主要和人们的主观愿望相联系。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主要和人的行动相联系。也就是说,需要并不能直接产生行动,而必须先产生动机才能引起人的行动,动机是需要与行动之间必经的一个中间环节。

(三)观众兴趣

观众兴趣是观众以博物馆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推动博物馆观众的参观路线走向和驻足时间的长短,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

兴趣对参观博物馆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未来参观博物馆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行的参观活动起推动作用;第三,对参观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四)观众印象

所谓观众印象,是指留在观众记忆中的博物馆形象。

(五)观众满意度

观众满意度是指观众对博物馆以及博物馆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

(六)观众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别,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观众记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博物馆外在建筑形象的记忆;

情境记忆:对参观时的亲身经历(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参观时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知识记忆:又叫概念-逻辑记忆,是博物馆展陈涉及各种有组织的知识记忆。除个别观众之外,绝大多数观众这四种记忆强度依次递减。

观众记忆方式还可以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1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是数量都是无限的。

三、观众行为学

观众行为学是借助心理学的分支流派——行为主义有关理论研究博物馆观众行为的学问。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包括观众的方位判断行为、驻足行为、互动行为、蹭听行为、拍照行为、休息行为、购物行为、赞扬行为、批评行为。

(一)方位判断行为

方位判断行为指观众在博物馆公共空间识别位置的身体反应。

(二)驻足行为

驻足是停下来看的行为,观众是否有这个行为发生与博物馆的吸引力有关,于是有测量吸引力作为评估博物馆展陈指标之一。

(三)互动行为

观众互动行为有两层含义:一是观众和博物馆的互动,二是观众之间的互动。

(四)蹭听行为

博物馆讲解分义务讲解和有偿讲解两种形式,所谓蹭听行为即观众没有付费而跟随已经付费的观众听博物馆讲解的行为。

(五)拍照行为

拍照行为指在博物馆环境里利用拍摄工具进行拍照的行为。

(六)休息行为

休息行为是指观众在博物馆环境内为缓解疲劳而出现的行为。

◇观众疲劳

观众疲劳产生主要缘于三个因素:一是观众对所看的对象缺乏兴趣,二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不合理,三是参观时间过长超过了生理极限。

缓解疲劳,观众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终止参观,离开博物馆;一种是继续待在博物馆内,选一个可以暂时缓解疲劳的地方休息,待解除疲劳后继续参观。

(七)购物行为

购物行为是指观众在博物馆内通过货币交换方式,获得对博物馆某种出售商品的所有权,并最终消费使用该商品的行为。博物馆在场馆内设有商品经销点,以满足各类购物需求。

(八)赞扬行为

赞扬是赞誉、表扬,这是观众对博物馆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而发出的肯定性评价行为。

观众的赞扬内容有如下几种:(1)对博物馆提供的人性化服务满意;(2)对展厅空间设计满意;(3)对精美的展品赞叹;(4)对博物馆及时解决其困难满意;(5)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九)批评行为

观众对博物馆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而发生的否定性评价行为。

观众的批评内容涵盖了博物馆方方面面,主要如下:

(1)博物馆参观路线设计不合理;

(2)博物馆展览相关设施不完善,维修不及时;

(3)博物馆文字说明书写错字和译文错误;

(4)博物馆展品摆放不合乎审美要求;

(5)博物馆讲解服务水平低,服务态度恶劣;

(6)博物馆出售的商品品种单调,且价高质差;

(7)博物馆提供的免费简介语种少,并且数量不足;

(8)博物馆展览少,更新慢,并且档次不高;

(9)博物馆环卫保洁不好,卫生间气味难闻;

(10))博物馆休息设施太少,观众无地方落座;

(11)博物馆不提供免费寄存服务和免费WiFi上网服务;

(12)博物馆地理位置偏僻,不方便前来参观;

(13)博物馆网站信息少,且内容更新缓慢。

及时多渠道了解观众的批评行为,是博物馆改进管理的重要前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2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9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57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3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5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0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06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2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64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4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博物馆学 第二节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博物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博物馆学的学...
    unk_hz阅读 443评论 0 1
  • 第三章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外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世界普遍的收藏现象 博物馆起源于人类对遗产的收藏、保护...
    unk_hz阅读 443评论 0 1
  • 第五章博物馆藏品保护 第1节藏品保护的内涵与理念 一、藏品保护的概念 藏品保护是通过对藏品材质的组分、结构分析,揭...
    unk_hz阅读 581评论 0 0
  •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算法将虚拟信息和真实世界完美叠加的人...
    黄Ryan阅读 502评论 0 1
  • 【前言】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文化的缩影,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文化的符号,文化的象征,它记...
    景中之旅阅读 54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