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利克·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对比自己的成长找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0-1.5岁 社会心理危机:信任对不信任
这个阶段我自己的记忆肯定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可能在潜意识里)。但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相信谁都问过父母自己小时候是怎样的。
妈妈生了我,过了月子后就得干活。而我又还小,把我一个人放在床上我又不肯,于是妈妈只能一边背着我一边干活。长时间与妈妈的身体接触,饿了就给吃的。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我能不能信任这个世界?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使我获得了正面的结果:信任、乐观。
这也解释了我现在还是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对于陌生人我更倾向于信任他们。
1.5-3岁 社会心理危机:自主独立对羞怯怀疑
等我大了点,自己能走路了,妈妈又没空,于是我更多的是跟在奶奶的身后。奶奶爱打牌,可我在一个地方呆烦了,吵着要回家,可奶奶打着正起劲,她也就不管我哭闹,还是在地上打滚。
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我可不可以成为我自己?结果我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我没有获得自主的能力,也缺乏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到现在我还是很头疼的,随便的暴食,生活不规律,明知不好,却总是不能控制住自己。我是一个缺乏自控力的人。
3-6岁 社会心理危机:主动对内疚
3岁时跟着奶奶去了姑姑家几个月,回来后,妈妈说“那是被骂的哭都不敢哭出声来。”看来那时去姑姑家是一定受到一些约束或管教的。而后更多的时间就是跟着哥哥去河边玩耍,也没人管。这时爸妈已去小县城,一段时间回来后看到的是一个脏兮兮的我。
这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为我自己而做、移动和行动是可以的吗?答案肯定是ok的,因为这时就没人管,自己爱干嘛就干嘛。这样的放养,让我得到了一些正面后果:具有自信心、进取心。反思现在的自己,自信心不敢说有,但进取心是绝对有的。
6-12岁 社会心理危机:勤奋对自卑
过了春节刚满6岁,妈妈就把我带到小县城了。这时姐姐已经上初中了,但是记忆中却没有姐姐的印象,有的只是我一个人乘车回乡下的记忆。8岁了我才开始上幼儿园,9岁还在上幼儿园,10岁了终于上了一年级。
9岁上幼儿园开始到12岁三年级,一直跟哥哥一起上学放学,那时我们去学校都是几乎要走一个小时才到,那时总感觉去学校的路那么漫长。爸爸妈妈也忙于生计,我和哥哥再次被放养,每天背着饭盒去上学,而饭盒里的菜最常有的就是煎蛋。那时还会和其她同学去采草药卖,但是发生的一件事对我却产生了很久的负面影响。使我时不时感到自卑。这也解释了现在的我依然够勤奋却也常常自卑,不自信。
13-19岁 社会心理危机:身份对角色混乱
13岁后,我再次回到乡下读书,因为我从小县城回来的,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但是只有奶奶在身边,却又让我不由得自卑。14岁小学五年级了,我还记得毕业考试的语文作文我既然拿出作文书来抄,问题是还被老师抓住了,但是老师放过了我。
上了初中,感觉数学老师、英语老师都对我特别关注,可是好景不长,很快英语老师被换了,至此英语成绩从没好过。初三那年是记忆中最努力念书的一年,为的是考到县城,不想再过寄宿生活。初中三年的寄宿生活里,几十个人的宿舍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对此对多人同居有些抵触。
18岁回到了小县城读高中,回到父母的身边,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高中三年在家的日子跟妈妈总是有矛盾,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根本没有心思读书。高二甚至还和班主任吵架。
这一阶段更多的负面围绕着我,浑浑噩噩的日子,从来不知道为将来准备计划,更没有什么团队的归属感。
20-24岁 社会心理危机:亲密对孤独
20岁高三,虽然面对着高考的压力,但对环境的不满压过了对高考的恐惧,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反抗上。21岁高四,却还过着一种由于被人关心过度而产生抵触心理的负面生活。22岁进入大一,却过了一年“幼儿园”的生活。大学期间,谈了一个朋友,却遇到了两个渣男,一度难以摆脱。
我是一个缺爱的人,过着孤独的生活却渴望着有被爱、被深爱。
25-65岁 社会心理危机:创造与停滞
25岁已经出社会工作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这一点还没走完。如果走得好的话,这一段应该是有个人事业和悉心关怀与培养下一代。父母希望我尽快步入婚姻,我却更多的注重自我专注,自我提升。
事业与家庭应该不是对立的,如何权衡还需细细想来。我希望自己在这一阶段获得创造的品质。
65-去世 社会心理危机:自我完善对失望
我希望这一阶段能反省并接受自己的一生,对它感到满意。人生如果是一本书,我应该如何书写,如何在结尾的时候可以无憾的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