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求始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关键字词注释  夷:平坦,一望无际,喻视而无物。:少,喻难以捕捉的声音。:精微,喻难以感知。:给予。:jié追问,查究。致诘:推究。:混合搀杂。:jiǎo清晰,明亮。:昏暗不明。绳绳:mǐn mǐn相续不绝。:有形实物,含有信息。:本质的虚象,可以感知。惚恍:惚,动态,无而若有;恍,静态,有而若无;存在而无形无象。:规律。:拿,喻秉承。:驾御、应用,喻为理解、解读。:开端,纲领。

阅读理解 存在而看不清,叫作“夷”(视觉);存在而听不到,叫作“希”(听觉);存在而摸不着,叫作“微”(感觉)。这三种状态无法推究,所以把它们混在一起,当成同一个存在,即为混沌。向上看不显明亮,向下看也不显昏暗,相续不绝而无法辨认,只好重新归类于难以捕捉的状态。就是说它存在而没有固定形态,探知却捕捉不到具体的信息,此现象称为“惚恍”。迎着它却找不见它的起点,跟着它也察不出它的终点。只好秉承古人传承下来的道,来解读当今的一切事物。如果能知道初始的道的说法,才算是进入了认识道的大门。

本章论题,求始:高速运行而不见-时间,声音超大而不闻-能量,形体微小而不得-物质,形状太大而无状-空间;如此难以捕捉,所以规律难寻,信息难捕;只有察觉到了蛛丝马迹,才有可能认识道的初始面目。

收入《道德经》今读今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日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山山找到北阅读 11,248评论 0 2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田微。比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
    沉醉的文人阅读 3,097评论 0 9
  • 原文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此三者不可致诘【2】,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3...
    李姐有解药阅读 9,895评论 4 8
  • 渐变的面目拼图要我怎么拼? 我是疲乏了还是投降了? 不是不允许自己坠落, 我没有滴水不进的保护膜。 就是害怕变得面...
    闷热当乘凉阅读 9,765评论 0 13
  • 感觉自己有点神经衰弱,总是觉得手机响了;屋外有人走过;每次妈妈不声不响的进房间突然跟我说话,我都会被吓得半死!一整...
    章鱼的拥抱阅读 6,542评论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