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澳洲留学时,我选修了一门法语课。不像中国学生钟爱的生化理工商学院里的人头攒动,法语课堂上,只有二十来个学生,老师年轻有范儿,氛围十分轻松。整个课堂里,我是唯一一个中国人,也是唯一一个不是在澳洲出生的人。这于我来说,倒是新奇——谁不知道澳洲土地早已被中国人占领了呢?没想到的是,同班的那些金发女孩儿,在自我介绍后,竟然也像乍见了稀有动物一样,围在我身边叽叽喳喳,仿佛没与中国人做过同学一般。
“我们学文科的,班里很少有中国的留学生。”
“是啊,一般中国学生就只和中国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和作业也不和我们在一起。”
“我真是没法想象,你怎么能用一门外语来学习另一门外语。”
……
一次小考,我得了高分,正洋洋自得着,那几个女孩又围了过来。
“老师说你得了很高的分,真棒。”
“恭喜你!”
“你是怎么学的啊?那些变位我怎么也记不住。”
我从没想过,外国同学也会问这种问题。我于是一本正经地介绍着国内学子人人皆知的外语学习方法,如何下苦功夫笨功夫。
“我也想每天回家把当天的阅读任务完成(通常文科的课后阅读量都巨大,而且要求有笔记),但是白天里上了那么多课,一到家我就倒下(她用的是collapse,晕倒,极言其累)了,完全没有精力看书……”
我倒挺能理解她,我的室友同学不也大都如此吗?
这件事和这句话本来已渐渐被我遗忘了,但最近总忙于晚间安排的新任务,使我在下班路上总十分期待坐在写字台前,从而忘记疲累,于是我又重新想起它,以及关于到家之后“累死”的一些想法。
北京的公共交通与自驾通勤一样让人身心俱疲,上班时候又都非常忙碌,其精神与心灵的双重压力绝不会亚于求学之时。不知有多少人回到家以后会像烂泥一样瘫在床上。大叫着:“累死我了。”
每天早晨,最不愿听到的声音就是闹钟,闹钟响起,就意味着再困再累,你也必须要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洗漱穿衣吃饭,然后跋涉到公司上班。
有时,你在下班之前就计划好了,晚上要去和女朋友一起看电影,然后跟一帮好友唱KTV,末了还要去吃个夜宵,折腾完了早就过了零点,回到家没准还能打两局DOTA,才恋恋不舍地爬上床去。
第二天一早,闹钟还没想,你先醒了,丝毫不留恋床的温暖,一骨碌就爬了起来——因为有NBA决赛第七场。
你累死了吗?
下班之后精力充沛和大早上自动叫醒,说明有你喜欢的事在等着你。这些兴奋感占领了你的神经,使你处于亢奋状态,怎么还会觉得累呢?用那句无比鸡汤的话来说,就是:每天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我也曾经历过下班回家躺在椅子里浑身疲累不愿起来的时候,后来我发现,那不过是既没计划,又无目标罢了。如果早已计划好,晚上回家要做什么——不论是看电影,去健身房,还是学语言——回家以后,就不会觉得那么精疲力竭,直接倒下。如果在回家的路上,就清楚知道自己晚上的计划与目标——心里能盼望着它当然更好——那么,到家以后,就可以马上投入其中,而不会倒在床上或沙发里“累死”了。
所谓计划,并不是指“我今天要看书”,“我要去锻炼”这般“想想就算了”的计划,而且既有实施性,又有连续性的可执行计划。可执行这三个字非常关键,它意味着,这个计划是要切切实实地付诸实施,而非列出来做样子的。
比如你想养成阅读习惯,那么最好提早挑选好自己要读的书目(不妨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类别入手),规定每天读多少时间/多少页,是否要写写读书笔记。然后在每天规定的时间里,雷打不动地进行阅读。
比如你想学习一门技能,那么最好先有个长期目标,比如拿到什么资格证之类,然后设计出合理的实现目标时间,半年、一年、两年,或是更短更长。然后你就可以将学习的过程细化为每天的任务,也许只要几天,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变化——它将会成为你继续的动力。
比如你想三个月练出人鱼线,那么最好给自己定出具体到每天的健身计划,从项目到强度,从时间到奖励,完成了给自己“打卡”,没完成要施以惩戒。
如果非要一句理论支持,那么大概就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若是你每天回家只想玩儿游戏看电视,也无不可——我认为,认真地玩儿游戏和看电视,也并不太轻松。但至少,它不会让你累死在沙发里,用手机和ipad把时间切得粉碎,看着它从指缝中无声流走——
然后再大声抱怨自己上班太累没时间做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