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刘老师的晨读六点半《熙娟叙语》。其中的一段内容,我印象深刻。熙娟老师的一位研究生的母亲经常说起她幼年失去母亲的经历,研究生觉得能理解母亲,但听得过多,未免也觉得烦。熙娟老师说:"好像听起来你母亲突然失去他的母亲是个非常大的打击,是个创伤事件,你可不可以帮她处理一下?你回去问你的母亲:遭遇那么不容易的事情,她是如何让自己长大的?她怎么可以再失去妈妈的爱,长大之后,还可以那么爱自己的子女呢?她那个爱是怎么来的?她是怎么做到的?童年的她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她怎么可以经历那么大的失落还能把自己的孩子照顾的这么好?如果他在天堂的母亲看到他的女儿,是这么被学生喜欢的老师,还怕家照顾得这么好。他的母亲觉得这个女儿最难得的是什么?刘老师说这组问句传达的是对母亲好奇、欣赏和换位理解。这也是别人愿意跟你说话的原因。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我每次回家时,妈妈总是问我:"你看我把厨房收拾的干净吗?院子扫得光吗?你看菜长得好吗?鸡喂胖没?鸡一定下多少个蛋,又去哪儿锄地了,看看我烙的饼好不好?要不要吃点我炸的油条?每次我一夸,她就特兴奋。私下我跟老公说:"咱妈真是个老小孩!欠夸。"现在换位思考一下,父亲长年在外,我们姊妹仨也不在家,不识字的妈妈能把家打理干净整洁,自己照顾好自己,有兴致做饭确实很难得。(自己偶尔一个人时不想做饭也不想吃)再回去时多和妈妈聊聊,对她的生活抱以好奇和欣赏,向妈妈表达理解她的不容易。
感谢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