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塔山、黑山阻击战的遗迹
今年八一前夕,冒着东北少有的酷热,踏寻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两处遗迹,拜谒在战争中牺牲的英烈。
7月20日,从北戴河开车至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塔山村。塔山既无塔也没山,是一片平地,稍微有点丘陵。塔山只是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塔山堡村的简称。它位于葫芦岛与锦州之间辽西走廊的咽喉要道之上,东临渤海,西接红螺山,山海之间是一条宽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
昔日曾为炮火连天的硝烟战场,如今已是静谧安祥的烈士陵园。进入陵园,在一个宽大的广场上,有一座“碉堡型”建筑,是2012年开放的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它就坐落在当年“塔山英雄团”指挥部旧址—58高地。正门上方的横匾“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由当年指挥塔山阻击战的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题写。
走进馆内,四面英雄团奖旗鲜艳夺目,陈列的雕像、锦旗、奖章、图表、照片、遗物、各种武器、决心书、人民支援前线用具等,以及摆放着的战场沙盘模型,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硝烟……
1948年党中央决定在东北与国民党军实行战略决战。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政治、军事或社会的重大战略转折往往取决于某一局部事件或时空胜负。锦州便成了这个战略支点。解放军拿下锦州,对东北国民党军就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而攻下锦州的关键是能否在距锦州30公里的塔山挡住从海上和陆地前来增援的敌军。塔山这枚棋子便成整个棋盘的“胜负手”。
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组成了由东野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第4纵队、11纵队和两个独立师、一个炮兵旅,共计8个师1个旅,于塔山、红螺山一线担负正面阻击和侧翼牵制国民党“东进兵团”由葫芦岛、锦西增援锦州的任务,以保障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
蒋介石调集十一个师的兵力,组成“东进兵团”,点将由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战斗打响前,由于侯镜如回唐山调兵,援锦任务先由驻葫芦岛的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代替指挥。
战斗一开始,敌人集中了所有大炮,借助2艘军舰、5架飞机的火力,猛烈轰击我前沿工事,其中大部被毁,守备部队遭到较大伤亡的情况下,死守不退,终因伤亡太大,阵地失守,我二梯队赶到与敌搏斗杀伤,收复阵地。
10月12日,蒋介石亲自带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和侯镜如等到葫芦岛督战,并用每人给几千万元金元券悬赏,拼凑“奋勇队”。想用钱使鬼推磨,结果也未能如愿。
10月13日,是塔山阻击战最为惨烈的一天。战斗英雄程远茂指挥的28团1营2连1排,在连续击退敌人约4个营兵力的8次冲锋后,只剩下7人。最后用石头、枪托、刺刀与敌搏斗,一直到支援部队赶到将敌击退。这一天我军共毙伤和俘虏1245人,自己伤亡1048人。
战斗中涌现出大量英雄让难以忘怀,电话兵王振英手被炸伤无法将电话线接上,索性将两个线头用牙死死咬住,用自己的身体做导体,即使被电到麻木发抖,他仍旧坚持,保证了前沿阵地与指挥所的通信畅通。战士刘殿哲带伤参战,不幸被炮弹炸昏,他用最后的力气朝战友们高喊:“坚决守住阵地……给我报仇!”班长安天佑在敌群中抡起手中的爆破筒打倒几个敌人后,腹部肠子流出,倒在地上毅然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有一个画面,东北野战军司令林彪接到前线电话时喊到,“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可见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解放军战士靠钢铁意志支撑的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塔山前的饮马河几乎成了一条血河。
经过6个昼夜的阻击苦战,我军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塔山钢铁阵地,直到10月15日主力部队攻下锦州,完成阻击任务。塔山阻击战以伤亡5200余人的代价,换取了歼灭敌军7779人的战绩。这场局部战争直接影响了东北战场的局势,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沿纪念馆旁台阶上去,是为缅怀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于1963年10月建立的纪念塔。正面碑文“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由陈云题写。塔高12.5米,塔基150平方米。
为了纪念塔山阻击战胜利五十周年,1998年在纪念塔的后方修建了一座400平方米的墓园。最前面是八位解放后去世的参与塔山阻击战的将军墓碑,他们分别是:东北野战军4纵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副司令员胡奇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4纵队12师师长江燮元、塔山英雄团团长焦玉山、塔山英雄团政委江民风。这是根据他们生前夙愿将骨灰安葬在塔山,与他们曾经战斗过的战友永远在一起。
碑后是葬有当年牺牲的747位烈士骨灰的烈士合葬墓,墓后镌刻着他们的英名。墓前是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的 “塔山英雄,万古流芳”大理石碑。
随着越来越多的塔山阻击战将士要求死后葬在塔山。经上级部门批准,专门在烈士陵园的东侧建设了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安葬园,以满足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将士们的心愿。
墓园内的周边还陈列着我军的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
离开塔山,夜宿锦州。
7月21日,从锦州驾车前往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遗址,下高速走一段304省道,在镇安镇附近路边,远远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红字: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战地公园。
进园先参观黑山阻击战纪念馆,该馆2008年开建,2011年7月1日开放。馆内陈列说明,干净利索,条理清晰。图片、展板、文物、电文、录相等全方位、立体化介绍了黑山阻击战的全貌。
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给国民党军致命打击。蒋介石判断攻锦部队伤亡很大,需经一个月以上的休整才能再战,遂令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组成“西进兵团”经黑山、大虎山向南,在“东进兵团”策应下,“规复锦州”,往营口方向实行总撤退。东北野战军按中央军委“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作战方针,决定集中主力在沈阳至锦州间歼灭“西进兵团”。当时在新武、新立屯地区的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接到作战命令:“令你们即返黑山、大虎山,选择阵地,构筑工事,顽强死守,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到达后,聚歼前进之敌”。
黑山位于辽宁省西部,距沈阳135公里,距锦州109公里。它的西面是医巫闾山脉,东面是大片的沼泽,中间布满丘陵,是沈阳通往锦州唯一的走廊。
此时第10纵队成立才一年多,下辖28、29和30三个师,全部兵力仅有3万余人,而且缺少重武器。要以一个纵队和临时配属的一个师,挡住拥有飞机、大炮和坦克的国民党六个军近20万精锐部队。可想战斗之难。
1948年10月22日,10纵经过急行军赶到了黑山一带,随即开始修筑工事。101高地由于岩石坚硬,只能在石头上垒出工事,附近的百姓纷纷赶来帮忙,往高地上运土的百姓排成长龙,老人和孩子们用簸箕一点点地往上端,妇女们把自家的粮食口袋拿来装土。一夜之间,生生地在一座石山上又堆起了一座山。
10月23日,战斗打响。10月24日拂晓,廖耀湘集中第71军、新1军和新6军以共6个师的兵力,在两百余门火炮和两百架次飞机的支持下,向黑山、大虎山发动全线攻击,其中以101高地战斗最为惨烈,成为敌我争夺的焦点。敌倾注五倍于我之兵力,向高地发起疯狂进攻。阵地上,弹坑累累,焦土堆堆,草木烧光,工事炸毁。我军战士在初冬凛冽的寒风中,身着单衣,英勇抗击,白刃肉搏,前仆后继,血染山头,视死如归。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进攻。三昼夜之鏖战,壮烈绝寰。高地被炮火削去2米,阵地曾两度失手。然而,我英雄之师,将士同心,终于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钢铁意志,用血肉之躯守住了阵地,使敌人未得寸进,迎来了我军主力部队的到达、全歼廖耀湘兵团,对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黑山阻击战,共歼敌5404人(包括毙伤、俘虏),我军也付出了4100多人伤亡的沉痛代价。
在纪念馆的后身,走一段上山的黑石路来到宽阔的广场和纪念碑。这座高10.1米的纪念碑,是1996年黑山县政协号召全县各单位和干部群众捐款64万元修建的。纪念碑为钢筋水泥结构,附贴有汉白玉浮雕及大理石军旗装饰。当时指挥黑山阻击战的28师师长贺庆积为纪念碑题词——“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101’高地纪念碑”。
纪念碑后面就是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的主战场—101高地遗址。1963年9月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文物部门发掘清理出来三道总长401米的战壕,总长191.5米的交通沟和22个战斗掩体,经过了多年的风沙掩埋,现在还依然保留着当年战场的原貌。
为完善黑山阻击战战斗遗址基础设施,黑山县委县政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于2014年建成了战地公园,其中建设了一万平方米的广场,广场主体鲜明,突显了101高地的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同时修建了上山主路,沿战地遗址地形建设了环山路,在主路和环山路安装了路灯,根据地形地貌栽植了适宜生长的松树、紫丁香等灌木,在环山路和广场周围设立花坛,并完成了其它基础设施,使纪念馆、纪念碑、高地遗址融为一体。
在山顶上眺望,蓝天白云映照下,当年血与火的战场已被红瓦绿树、青草鲜花覆盖,来的路上,在草地和树丛间,不时有散落的牛在吃草,一片宁静、祥和。远处黑山县城隐约可见,城里北山岗上,还有始建于1948年的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2009年的重建工程还修缮了安葬着751具革命烈士忠骨的大墓和贺庆积将军之墓等六个单墓。
眼前的景象,让人想起陈独秀之子陈乔年烈士就义前说的:“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勿忘烈士们的遗志,守住来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