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因此,石头是阅读《红楼梦》必定绕不过去的话题。
刘上生《走近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同时包含自宋玉、司马迁、董仲舒、东方朔等以来的‘士不遇’题材,与苏轼、辛弃疾等以[补天石被弃]自喻的历史悲愤。”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列子·汤问篇》:“然则天地亦物与。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在远古神话学中,女娲氏是作为“大母神”的崇拜,也被称为太初之母、大地之母,与希腊神话中的盖亚母神相对应。
第一回中,“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其中“大荒山”“无稽崖”取荒诞无稽之意,与“满纸荒唐言”相对应。而“荒诞”“荒唐”二字值得细细玩味。
越是荒诞无稽,无从考证的东西,人们越是感兴趣,例如神仙鬼怪妖魔等等。甚至衍生出文学之荒诞派,例如著名作家卡夫卡与《变形记》。
“十二”“二十四”乃“十二”的倍数,“三万六千五百”乃是百年,与后面的“末世”相对应。
其中“单单”二字值得细细品味,说明顽石身份的缺失,同时,也流露出了某种意识形态。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阐释了意识形态是发挥作用的原理。
(1)建构个体为主体。
其中,“个体”指的是未被意识形态化的个体,“主体”指的是已经被意识形态化的个体或群体。
(2)提供“合法化”表述。
(3)意识形态再现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4)意识形态开始发挥作用。
其中,“个体”指的是“无用的顽石”,“主体”指的是“补天之石”。
也就是说,是否有用就成为了是否具有价值的衡量尺度或标准。这个问题或者意识形态,值得我们慢慢思考了。
“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其中“自经锻炼”“灵性已通”也值得细细体味。也就是说,顽石在未行“自经锻炼”之前,是一块毫无灵性的凡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才通。
其中,“锻炼”有如下语义:
01.冶炼锻造。 汉·王充 《论衡·率性》:“夫铁石天然,尚为锻鍊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鍊耳,奚患性之不善哉?”
唐·郭震 《古剑篇》:“良工锻鍊凡几年,铸得寳剑名龙泉。”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便将铁捧回家里来,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
02.比喻锤炼文辞。
唐·柳宗元 《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为文无谬悠迂诬之谈,锻鍊翦截,动可观采。” 明·唐顺之 《万思节工于诗而近又学射次韵答之》:“衣钵寂寥吾且老,文章锻炼子能工。”
03.精练。《新唐书·舒元舆传》:“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
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严维》:“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
郭沫若《历史人物·王安石》:“王安石的文章锻炼含蓄,收敛沉着,很有深度。”
04.在艰苦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
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顾深惭锻炼,才小辱提携。”
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入京以后,角逐名场,奔走衣食,阅历益久,锻炼益深。”
从以上含义可知,想要“通灵性”,向外需要经受艰苦的考验,冶炼锻造自我,去除自我外在的杂质,增长才干;向内需要精炼自我内心,使自我之诗心文气渐生。
其中“因见众石俱得补天”,对应上述已被意识形态化的主体,“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对应未被意识形态化的个体,因为没有被主体同质化,从而“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也就是说,它已经通有灵性,拥有人类的情感,却因为没有被意识形态化,从而被排挤孤立,导致主体身份的丧失,无法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与定位,自我的价值也无法体现,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孤寂感。
“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甚属可爱。”
其中“鲜莹明洁”是顽石自经锻炼后才显现的本来质地。
而“可爱”一词,是人类的情感表达。那么,成为仙佛之后,是否还会保有人类的情感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资料】:欧丽娟——《红楼梦》的神话操演及其意涵(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