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各方舆论的视角,让我想到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其中每一个人都有意无意把故事想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讲述,我们只能得到一些真相的碎片,期待的那个完整真相被淹没在这些碎片里。
我从其中看到的除了人性的复杂之外,还有真相的复杂。我曾认为,只要层层往里剥,一定存在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相,可以区别是非善恶的真相。可很多情况,事实并非如此。
回到公交车事件,起初,舆论一边倒指向小轿车女司机,而这些高举“正义”大旗,动辄兴兵讨伐的指责者,在真实的情境里,往往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是麻木的看客。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千万种理由躲闪,在网络的世界才会有千万种理由谩骂指责或祈求谅解。
所以,当重庆警方证明女司机是受害者的时候,道歉门上演。可是太轻松的道歉换不来真正的反思,这只是他们为化解尴尬的“自我美化”。
有人看到司机凌晨5点多发布的歌曲,便怀疑司机疲劳驾驶。“有的人”与起初指责女司机的人,其实半斤八两。
当监控视频曝光,我们所认为的最后的真相付出水面,舆论又有了三种走向:第一,指责指责不守规则的女乘客;第二,公交司机未做出妥当处理,报警或者反抗;第三,其他乘客的不作为。
其中指责最多的是那些起初不分青红皂白炮轰女司机的人。
看到没有,其实来回蹦跃的,始终都是一种人:“有的人”,语言施暴者,沉默的大多数,吃瓜群众,看客... ...他们没有确定的称呼,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你我,在某一种情境,都免不了成为其中之一。
就是这些“大多数”,让女司机成了无辜的“奥菲利娅”,那被事件裹挟进去的受害者,她没有做错什么,却也不能为自己申辩。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都在《罗生门》中的几个角色中转还,时而扮演旁观者—“樵夫”,时而扮演弱者—“女人”,时而成了“强盗”,迷迷糊糊转着转着,保不定,哪天不幸成了“武士”。
我在想,事发当时,我会是谁,会怎么做?是评论这件事情的人,还是车上的某个人。在扮演觉醒者的同时,我是不是也无意中成了小雪花中的一朵,稻草中的一根。很多时候,我无奈成了普通人中的一员,做了那个”沉默者”,无奈也当过受害者。
有一次,我和同伴逛元宵节灯会,看到人群围在一对卖爆米花的老夫妻周围,他俩要一边用传统的爆米花机制作,一边卖,难免手忙脚乱。这时,有人或不耐烦或乘乱捞好处,便近乎抢地拿了爆米花,然后,很自然地走了。看衣着,这些人中有的是银行职员,有人是那种平时出入高级写字楼的蓝领白领,不像五元一袋的爆米花都承担不了。
恰恰相反,他们内心就觉得不过五块钱,不过一袋爆米花。
我问同伴,要不要上去阻拦或者报警,她说,我们贸然上去,也无法阻止,如果报警,万一这是违规摊点呢,他们的损失追不回来不说,可能还会遭罚款。
之后,我们还是做了舆论漩涡中,那“沉默的看客”,最后,只能如《罗生门》中,抱走弃婴的那个樵夫一样,上前去安慰那对老夫妇。
因此,我看不起自己了很久很久。
诚然,我们都应该坚定地站在正义的一边,止损的一边,可我们也不自主地站在了道德的至高地。诸如我,在指责吃瓜群众的盲目时,是不是也摆脱不了,他们身上的很多缺点呢,我也有《罗生门》里,那些属于人的缺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把指责面对准别人,对准“他者”,对那施暴者口诛笔伐的同时,为正义发声时,也不要忘记反思和审视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反思面向自己才最有力。以清醒者的姿态拒绝反思,这是我所警惕的。
我无法从大众中脱颖而出,但我时刻积聚力量试图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