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转眼又到了腊八节。这一天最惦记的还是那碗红红的甜甜的糯糯的腊八粥。今年在腊八的前几天就开始想念腊八粥,似乎我就是童谣里那个馋嘴的小孩儿。腊七中午就着手准备,晚上自己动手熬制,提前吃上了它。其实我的手艺就是一碗普通的红豆粥,但我还是要努力喝出“腊八粥”的味儿来。
去年的腊八正好妈妈在我家,我一大早就去上班,中午好像也没能回家吃饭,晚上回家热腾腾的腊八粥端上桌。一大盆吃了好多天,足足弥补了外出多年不能按时吃到妈妈的手艺的遗憾。妈妈的手艺永远就是儿时的那个味儿。
记得儿时,腊八这天清晨,总是在妈妈的勺子搅粥和细声的呼唤声中醒来。炕头放着一个大大的盆,红乳乳的粥从锅里舀起,边舀边滴落着糯糯的颗粒,那个馋人。锅里最后还会留下一层翠翠的锅巴,妈妈自己抠着吃,我和姐姐爬在炕上的被窝里也吼着要吃,妈妈阻止我俩并告诉我们:腊八粥的锅巴女孩儿不能吃,吃了生孩子会血流不止。我似懂非懂地听从了妈妈的话,不再要着吃。
记忆中最美味的粥不是腊八早晨的粥,而是过后几天每天中午的那盘子热好了的粥。撒上一层厚厚的白糖,等不及糖融化于粥中,我的筷子就开始纷飞。爸爸每年都免不了在准备粥的食材之前叮嘱妈妈少做一些,但每次在吃粥时总还是努力多吃点儿。以至于多年之后,姐姐还会拿这个故事调侃一下爸爸,爸爸还是他那经典表情—哈哈大笑。大概是量少人多分着吃更美味的缘故,一直难忘。但妈妈总会在这时早早就退出了围着的内圈,正如哥哥对妈妈的一句最真实的概括“妈妈从来没有嘴馋过”。当然我们都明白,妈妈就是那个爱吃鱼头的妈妈。不是妈妈爱吃鱼头,而是妈妈要把鱼肉留给她爱的人。
昨天打电话,妈妈说她今早又要做腊八粥了。还是那间老屋,还是那个炕头,还是妈妈的手艺,腊八粥的味道是一样的,吃腊八粥的那三个孩子却都长大走远了。爸爸妈妈还是会照例做红红的甜甜的糯糯的腊八粥,坚守他们对生活永恒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