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所产生的影响无疑像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教培行业。
对校内教育提出了新的高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也进行严格整治和规范。
目前时间过去已经一月有余,围绕“双减”产生的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学生的学科辅导,一个是学校的课后服务,这是当前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
01.家长的焦虑
随着校外学科培训的整治,对家长来说最焦虑的问题是“孩子成绩差怎么办”“谁来辅导孩子”等。
“不能补课就可能意味着不能上好初中、好高中以至于好大学,以后就输在了起跑线,生活就会过不好等等”。
无论何时,家长的焦虑都一直存在,但如何正确对待才是真正影响孩子今后人生的关键。
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学习成绩差的根本原因吗?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而描绘得如何取决于父母怎么养育。
大多数孩子的智商是一样的,最大的区别是兴趣,是学习主动性。你逼着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谈高中、大学有什么意义呢;孩子就像弹簧,家长压得越紧,你松手的时候反弹得就越厉害。
有人说“学历代表了你进入社会的起点”。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但进入职场后决定你今后走向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思维等,而不是你的学历和考试成绩。
当然,不能否认大学对一个人格局和素养的培养,但关键的核心能力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家长逼出来的。
家长需要做的是引导和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坚毅品格和广阔视野;阅读和实践是培养孩子优秀品格的最佳途径。
不要搞单纯的形式主义,以为带孩子买买书、转转图书馆、做做活动就想着孩子能有一个蜕变,这是不可能的。
你使用了多久的错误教育方式,就需要相对应的时间来改变,给孩子一个逐渐蜕变的时间。
02. 补课真的有用吗
补课只能说一定程度可以缓解家长的焦虑,而不是解决这种焦虑。
所以家长最需要解决的不是补课的问题,而是怎么让孩子回到主动学习的路上。孩子愿意学,效率就高,成绩自然也会慢慢好起来。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确实,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是长期且漫长的探索过程。
如果不提前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按照以往的方式逼迫孩子,你会发现越往后孩子落下的知识越多,补起来的难度越大,最后即使孩子想学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有家长反馈“有钱人可以请1对1辅导继续培训,家境一般的孩子是不是只能自己学习了”,对于这种情况当前确实催生了一些另类辅导现象。
比如,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还有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以游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的名义,违规开展线上和线下学科类培训等等。
这些另类辅导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源于家长焦虑而产生的“内卷”;而这些形式无疑是影响“双减”落地的阻碍,各地也一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规范这种现象的产生。
也有人说“如果考试不变,其实就是治标不治本”。
在“双减”文件中有这样一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
这意味着随着“双减”的逐步落地,高中招生标准也会发生改变;而随着人才多方向的发展也会逐渐影响大学招生标准的变化,而不仅仅以全科成绩作为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
03. 谁来“作为”
有学者说“双减,你不能减了做父母的责任啊”。这句话没错,既然我们选择当父母,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改变自己的育儿观念,付出足够的精力陪伴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除此之外,学校是“双减”落地实施的重心,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这就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发力。
最近话题热度比较高的是关于学校课后服务延时放学的问题。
有家长反馈说“在学校待那么久作业早写完了,在学校待这么久没意义,还不如回家”,也有家长说“解决了正常下班接孩子的问题”。
政策本身是好的,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延长时间进行分割,不同需求的家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近的时间去接孩子。
这样在尽可能不影响自习环境的情况下,让家长顺利接到孩子,解决家长的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学校要给予家长和孩子相对自由选择的机会。
同时,家长也要理解课后服务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学校的工作量。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解决午餐和晚餐,这样是方便了家长和孩子,但对学校而言也增加了更多的精力投入。
我们不要只关注学校食堂会不会盈利,学校的食堂一般都是承包出去,那既然承包挣不了钱那还有谁去做,最后孩子的午餐和晚餐还是需要家长解决;只要学校不强制在校吃饭,家长完全可以接孩子回家做饭吃。
最后,回到“双减”的目的,要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祖国的花朵在未来可以百花齐放!
关注我!分享育儿认知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