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我最近读的书中看得最纠结最慢的一本书,很想赶快看完,又舍不得太快看完。每一页都想截图,每一句都想摘抄,大概是我在微信读书以来转摘最多的一次,句句都可作为日常不浪费时间的提醒。
非常非常佩服这这本书的作者,既是优秀的医生,又是优秀的作家,非常了不起。看完忍不住去查了一下本书的作者,被履历惊到,难怪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一直很佩服这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到极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行业现状,推动整个行业变革的人,这样的人对社会的贡献都很大。加上最近发生的事情,越发觉得医生真是一个英雄的职业,优秀的医生尤其让人敬佩。本书作者在我心里,大概就是美国的“钟南山”吧。
正如作者所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可能是一个敏感而禁忌的话题。无论怎么小心翼翼地措词,仍有很多人觉得这个话题太残酷。巧的是,在我决定要看这本书前,随口告诉了一个朋友,有人推荐这本书,我要看看。没想到朋友在听到我说的书名之后,回了我三个字:不吉利。这个时候怎么能看这样的书呢?
也许是最近的疫情让大家过分恐慌,让本就敏感的话题变得更加不可触碰。虽然看完朋友的回复自己也有点忐忑,但抵不过好奇心的驱使,还是鼓起勇气看完,奇怪的是,看完之后却非常坦然,并没有出现我想象的恐慌或焦虑。
大概是因为书中提到的很多观念颠覆了我很多常识性的认识。以前,我总以为只要坚持运动坚持锻炼人好像就不会老一样,看到书中描述的很多例子才知道,人的身体自有其规律,时间到了改变根本不可逆转。身体不适机器,不会无限度良好运转下去。就算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也绝不可能会无限延缓。所谓的人老心不老,只要心态年轻人就不会老根本不太可能。也许是被看过太多明星青春永驻、不老神话的样子所误导,从没想过自己会与衰老有什么关系。直到看到书中一个个年轻时活力四射甚至年老时仍热爱运动坚持锻炼但在身体机能下降时无能为力的样子,这些活生生呈现在眼前的画面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原来人是真的会老的,会老到很多事都无能为力想做做不了的。生命,是真的是有限的,不在可以努力做事的时候认真做事,时间也是真的不会回头的。
如何在年老体迈时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是看完之后不禁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在我看来,美国整个社会的养老制度和体系已经非常健全和成熟,但本书中的很多老人仍然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作者也对现有制度和体系提出了很多批评。养老院和辅助生活机构虽然能保证老人活得很“安全”,但更多的时候像是流水化作业,很难根据每个老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各自的生活。他们以及老人的子女首先考虑的是安全,而不是舒适的生活状态。当一个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到需要别人时刻担心会摔倒的时候,那么生活是不是还能过得开心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身边的人不再允许你任性,甚至你的很多爱好也会被剥夺。无论你如何喜欢爬山或者其它运动,只要有摔倒的风险,那么无论你身边的人是谁,都希望你能安全地活着,而不是放任你去爬山。书中也提到,当我们考虑自己的时候需要的是自我,而考虑到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时,需要的是安全,尤其是考虑到老人时,我们希望他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安全”的。如何在年老时,在身体局限允许的范围内过尽可能体面的生活,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里面提到的几个80多岁独立生活的老人,总让我想到第一次在上海地铁上碰到的一个老人,高高瘦瘦,看起来非常儒雅绅士,在地铁人群中格外显眼。在我让了几次座后他都坚持自己身体非常硬朗,完全不需要年轻人让座。后来我没怎么去过上海了,对上海的印象越来越淡,但奇怪的是我常想起这件事,这个老人的样子在记忆中一直很清晰,后来还跟很多人提到过。现在想来,之所以印象深刻大概因为,那是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看到有人在身体局限允许的范围内体面的生活吧,虽然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些。
书中还有一个尤其感动的地方是作者描写自己父亲去世的场景:他的呼吸每次停顿二三十秒,每次我确信已经结束了,结果发现他又呼吸起来。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下午6点10分,当时我母亲和妹妹在交谈,我在看书。我注意到他呼吸停顿的时间比过去长。我说:“我想他已经停止了。”我们来到他身边,母亲握着他的手,我们全都默默听着,呼吸声再未响起。没有任何过多修饰的文字,甚至连语气都是平静的,却让人感受身受地难过。这就是本书的魅力,简单朴实却感人至深。
能在疫情期间读到这本书,好像有特别的意义。仿佛一切都在提醒自己,要为曾经大言不惭地告诉别人我就喜欢虚度光阴感到羞愧。虽然平时经常调侃自己过得像个老年人,但其实说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衰老意味着什么。有多少时候,是真的意识到人生是有限的,生命会有截止的那一天呢。
也许是我们的文化太拒绝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才让大多数人尽管经常感慨人生有限,但并没有真正觉得自己的人生会有终止的那一刻,或者说始终觉得那一刻离自己非常遥远。也因此,对于常常说的珍惜时间大多数时候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浪费时间自然也不稀奇了。
对我个人来说,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慢慢变成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只有应该不应该,早日开启“应该”模式,更自律,一方面最大程度延缓衰老,一方面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时间,减少年老时的遗憾。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培养爱好,尤其是可以一个人安静完成的爱好,我想这些,会让我们在身体机能不可逆转地下降时不会那么痛苦。合理利用时间,静待苍颜岁暮。到那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尽可能地坦然面对。
最后,请允许我放上我自己最喜欢的两段截图,写得实在太好了,忍不住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