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赛跑的温度

列车进站,飞机落地,轮船靠岸

温度,味道

仆仆归来

起点:吉林·鸭绿江口岸

终点:北京·海淀

距离:1255公里

历时:12小时

内容:扣肉

爸爸爱好烹饪,他做的扣肉是一绝。作为逢年过节、迎来送往的压轴菜已经是最普通的表现形式。

扣肉的制作主要包括煮、炸、蒸三道工序,炸好之后下锅蒸之前还是完好的四方四正的体态。托快递的福,爸爸总在冬天给我邮寄炸好的扣肉,告诉我配料及比例,由我自己切好蒸熟。

我常找各种借口,抱怨做不出爸爸的味道。今年春天,他乘飞机来京,下午从家里出发,换乘两次客车到机场。到了北京的家里,一进门就着急打开行李箱,从层层的包裹中扒出来一坨冰块——是冰冻的蒸熟了的扣肉,俨然还是碗的形状。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扣肉的这种嚣张的运输方式。爸爸亲手配料,用家里的铁锅柴火慢炖。炭火释放的余温使肉和调料有充分的时间吸收彼此的精华,缓缓降到最适合的温度,精准把握出锅的火候。这个步骤在北京是无法实现的——燃气一关,热源切断,没有了缓冲。

在整个流程中,任何环节都不可假手于人,否则便不是原汁原味。

爸爸说,即使冻了再加热,也能还原八九分——事实上,在东北,我们也经常这么做。

爸爸带来了家里的烟火气。

加热,上桌——肉浸足了调料的咸香鲜气——入味儿,汤吸足了肉的胶原蛋白——黏嘴。

扣肉,成了爸爸的代表作。

起点:北京·中关村大街

终点:天津·卫津路

距离:164公里

历时:150分钟

内容:铁板茄子

我和爱人是异地恋,京津城际列车亲眼见证并成全了这俩年轻人的风风火火。

学校东门有家小饭店,铁板茄子做得解馋开胃又下饭——十年过去了,它本身的味道早已不记得,但是这种最直接的生理体验,居然固化成评判同类菜品的标准。

我俩都爱吃这道菜。有一次,我带了自己的饭盒,冲进店指名只打包一份铁板茄子。

当时不是饭点儿,只有我一位客人,后厨只为这一道菜开火。

我听得见厨房抽风机嗡嗡的声音。

响毕,饭盒满载回归,揽它在怀,拔腿便走。

从学校东门坐地铁到北京南站,天津站下车,坐8路公交车到八里台。这条路线太熟悉,我甚至能将整个行程的平均耗时误差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要知道,对匆忙赶路的人来说,一分钟的等待都是煎熬。

及至见面,历经层层安检的铁板茄子还是温的,去食堂买了主食,就是一顿现成的晚宴。

彼时的温度,今日忆起,恍然大悟——吃口热乎的,说的就是这般平淡。

起点:湖南·长沙

终点:北京·双桥

距离:1517公里

历时:6小时

内容:口味虾 臭豆腐

我嗜辣成性,尤其痴迷湘菜的鲜辣,总以未能到湖南当地亲尝为憾。

大学室友,地道的湖南姑娘,读书的时候从家乡背来超市里两块钱一袋的“傻小子”豆干,虽不知是不是正宗的湖南本土味道,但辣得欲罢不能却是真的。后来我还数次从淘宝买来解馋。

毕业八年,只见过一次面,硬生生地把同学处成了网友。前段时间,她来北京出差。提前一天买好口味虾和臭豆腐——两道货真价实的长沙名菜,出发当天早上九点半,菜品准时出冰箱。

面容姣好的姑娘,随身携带口味虾和臭豆腐,从长沙飞往北京,坐车到酒店,再到约好的咖啡厅——在咖啡厅里加热并大快朵颐。

从此,我便认定,这就是正宗的湖南味道。

我也爱捣鼓几样小菜,偶尔上蹿下跳卖弄几番花样,终不敌爸爸默不作声的浑厚老道。

步入婚姻,女的懒得做饭,男的懒得擦地,在鸡零狗碎之间想想当时那口热乎的,才发现生活原本的面目还是挺感人的。

湖南姑娘的笑声和湖南菜肴的味道一样让人无限向往。微信里偶尔诈个尸也还能掀起一大片欢乐的水花。



现代交通的发达,冲淡了距离的障碍,也使人们对美味的追逐日益精细。怀揣不同温度、不同气味的食物,在车水马龙间辗转,和时间赛跑,奔赴终点,只为奉上最心仪的味道,最地道的口感。

温度跑赢了时间,朝着站台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