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indy
读书浮于表面,追求数量,是常人之事。尤其是培养阅读初期,下得了很功夫读百书,却没有耐心读书百遍。这仿佛是一种时尚潮流。于不懂潮流之人而言,万分困惑:学习不该是这样的。后来无意中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电子书,深受启发。
《深度学习的艺术》原是采铜在知乎专栏上的系列文章《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书很薄,手机epub格式排版才百来页,认真花个2小时,就能细细读完。与《精进》相比,《精进》适合大众阅读,而《深读学习的艺术》仅锁定于深读学习人群。书中大量旁征博引,语言精炼,引人思考,深值推敲。
他将深度学习的方法总结为八个字:提问、解码、操练、融合。
一、提问
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求索的最大动力。
一个比较优秀的学习者大多如此学习:
1. 订立学习计划,如读完某一本书。
2. 实施学习,如阅读完一本书,摘取重点,记成笔记。
3. 回顾和整理,如梳理思路,制作导图。
我遇到许多以这种方式学习的人,他们勤奋、优秀,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对于不爱学习的人而言,用这种方式学习的人,简直让他们跪舔。
然而,采铜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不问自己:为什么读这本书,为什么要摘取这些为重点,为什么觉得做完导图就算完成了对该书的学习?提问,该是学习的第一步。
如此想来,这才发觉曾经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学习方法,实则是机械性的、缺乏思考的。采铜老师在学习时,常做以下四个思考: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这些只是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不中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乍看之下,这些问题既泛又虚,无从下“脑”。然而当我在先阅读过《从零开始做运营》,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运营之光》时,阅读的感受与以往完全不同。
你不妨将这几个问题摘抄到便签上,准备读书时,就拿出来,引导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些问题。
二、解码
作者所说,读者未必能够明白。想要真正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并作深层次的解析,就需要解码。
某次逛今日头条,无意中发现一个解析《红楼梦》的头条号。他以某个角色为视角,根据当时的大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揣摩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这些在原著中是不会详述的。例如其中一篇是《袭人和贾宝玉初试云雨后,幸好没怀孕》,看到这样的标题,你一定会想,为什么没怀孕才是幸事?难道不应该母凭子贵么?等等。这就是一种解码。
采铜老师提到了基本解码的三个层次:
1. 它说了什么?即它原本想要传达的信息。
2. 它是什么?即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与定性。
3. 它是怎么实现的?即对形式与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欢乐颂》热播时,朋友圈各种刷屏四美的文章,职场、爱情、性格、家庭等各个方面做深度解析,挖掘出隐藏的信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解码?
想要成为一个解码高手,并不容易,并非三言两语说得明白。采铜老师总结了三点作为参考:
1. 不只是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2.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3.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学习者大多被动接收书中的内容,它说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就像我在给大家分享《深度学习的艺术》,我也被动的吸收知识。我们很少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审视我们所学习的材料。优秀的学习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巨人,而我,就好似站在巨人的胯下仰望巨人。我看到了腿毛,就只知腿毛,看到了垂于空中的手指,就当成了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解码,则是让我们换个视角看巨人到底是什么,而盲人摸象,摸到啥,就说是啥。
三、操练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这就是“纸上谈兵”的典故。
不能只读理论,不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所以,高阶的学习者会讲究对自己的操练。玩中学,如玩游戏。做中学,如学软件。
有段时间B站逛得频繁,尤其是AMV和鬼畜区,逛的多了,就想自己学剪辑。就去豆瓣找书,找到一本书叫《典藏——Premiere Pro CC视频剪辑制作完美风暴》电子版,看了没两页,就哈欠连天。于是改变策略,B站搜Premiere CC教程,看了两个短视频,就打开pr跟着操作。隔天自己就尝试剪了个罗小黑AMV,虽然剪的差人强意,但至少算是入了门。如果只依赖看书学习,不注重操练,也许我看完整本书也不一定会用pr。
为什么学习应结合操练?那是因为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这个观点背后涉及的理论依据,比如「记忆修正器」、「变构学习模型」等有意思的说法,感兴趣的可以去阅读原书。
采铜老师提到三种操练方式:
1. 写作式操练:即通过写作,分析知识的深层结构,同时还能获得操练反馈。
2. 游戏式操练:以游戏的形式,增加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
3. 设计式操练:调用自己的知识,通过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四、融合
高段位学习者常常会有意识将不同领域或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他们的潜在关联,甚至与当异质的素材堆叠在一起时,仅仅是潜意识的推动,就可以让这种隐藏的关系浮出水面。
书中总结了三类知识融合方法:迁移、印证、互补。
这三个方法如何操练,书中有借用巴金与树上春树各自对写作的看法,进行迁移、印证和互补。。
但其实我个人还没太理解他们的区别。所以无法一一展开。只以“写作”与“绘画”两个领域举例做最简单的知识融合。
最近接触绘画方面的东西很多,其中的一些启发非常适合应用于写作。
1. 收集素材。
写作与绘画,都不是凭空而写。
绘画,需要收集素材。新手阶段,老师一定会再三强调,一定要找素材图临摹或参考。
写作,也是如此。身边的故事,书中别人的故事,良言金句等。一开始写作,不可能毫无根据的去写。即使写日记,也是有事可写,有心情可表达。
2. 先建框架,再填充细节,最后才润色。
以日韩插画的绘画步骤为例:先起稿设计人物动态,是坐着,站着,躺着,我们是以怎样的视角看人物,要用到怎样的透视等等。接着勾线,上色,修整。整体完成差不多了,就可以加场景,做气氛,做最后的润色。
绘画过程中,忌讳提笔就做细节。细节往往需要在大框架做好之后。
写作也是如此。先给自己定一个主题,思考自己从哪些方面写,构建好整体框架。再填充素材,理清逻辑,调整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联系。最后润色,比如查找错别字,替换某句话的表达方式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