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感悟

若是几天不提笔,写下一两篇千儿八百的文章,便是欠下一笔心债,我多少有些心神难定,寝食欠安—证明我又躺在岁月的砧板上,被时间的杀猪刀无情的屠戮,却又发不出痛苦的尖叫或者无奈的呻吟,恁是看光阴虚掷,而心无所悟,情无所感,有如欠下多少良心债一般,这怎能不叫一个有感情的动物内心不安?

决计再来补上这本当前几日便该记下的碎语闲言,记述一下我这恍恍惚惚十几日里偶尔的所思所想。


(一)与人为善,吃亏是福

与人为善,我做到了,所以我总是吃亏。吃亏是福,我只能自我安慰。

从多年的阅读中,我学习到“与人为善”的教诲和“吃亏是福”的道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秉持“与人为善”的行为准则,为人处事;在平常的生活中,当自己的利益-无论虚的实的,无端的受到一些损害时——只要不是大到我无法承受之时,我总是内心以“吃亏是福”来劝慰自己,让自己承担起无辜的伤害和损失。

有如,我的车,在路上正常行驶,被疾驶的三轮车无端的碰撞或擦伤,只要问题不是很严重,总是让人一溜了之,不愿去追赶别人,索取赔偿,免得因为小事生出许多纠纷,惹出一些事端;又如,前些年,生意上,有些伙伴,确因经营不善或者经济困难,三万五万、十万八万的货款,到至今尚欠我的,我也是出于对对方的理解,也少有去追债,总是愿意把人往好处想,相信在别人能够好起来一些的时候,会主动地归还与我。

诸如此类吧,这些事情,在我看来,并非天大的事情,总是能体谅处便体谅,能理解处尽理解,少与人交恶,少生一些闷气,多一些开心,多几分愉悦。

若干年前,当我看到书上或者听到别人口中说,“吃亏是福”时,内心总不免嘀咕,或者驳斥作者或别人,“你怎么不吃亏呢”,现在回想起来,确乎是自己那时不谙世事。

如今,当我静坐桌前,忖思为何“吃亏是福”之理时,我似乎略有所悟,想开了些。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又问了自己三个问题,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那么,那个问题便不是问题。

一、我为何要这样?

二、是什么将我变成了这样?

三、这样,我又怎样了?

先回答一。

我似乎接受了古来今来先贤时彦的谆谆教导,让它渗透进了我的思想,用它来指导我的行为。思想指挥行动,是也。

再回答二。

老家有句古话,“人从书里乖”。

想我孩提童年时代,生于贫苦,性本冥顽、愚笨,可能世代无法跳出农门,今日得以跳出农村,是学习与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

“真、善、美”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教育了我,驱除我身上的愚劣固顽,让我自己一步步向着“真、善、美”的方向跋涉,这许是原因。

接着回答三。

我本性愚顿,笨嘴拙舌,但是,长期的自我教育,让我懂了一点点在理解他人的时候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道理,也多少明了一些古往今来德高望重者往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所以,现实生活中,我少与人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少与人为了蝇头小利而挑起冲突。

我行走五湖四海,总不免抛头露面,总不愿伤人树敌于前,总不愿竖起高墙埋下祸端于身,故,我告诫自己,要处处与人为善,退让三分,妥协吃亏,不为别的,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心安而已。


(二)阳光·窗纱·做人

上月廿八日晚,匆匆别过郑州的友人,又赶赴巩义,会晤荥阳与巩义友人。荥阳友人晚上接待,安排我下榻巩义最好的宾馆之一华裕国际大酒店。

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我辗转晋陕,再返鄂经豫之时,曾在此处落脚。

这次再次造访巩义,友人特意为我安排一间豪华的客房,我本欲婉拒,却经不住友人一片真诚,执意安排,便不得不依“恭敬不如从命”而从了友人。

当日,郑州友人百忙之中抽空陪我游览千古名刹-少林寺,下午我又驱车近百公里赶赴巩义,晤新朋旧友,舟车劳顿,又聊至辰巳,自是倦怠疲乏,便各自回房休息。

翌日八时许,我起床,撩开厚厚的窗帘,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玻璃和窗纱,让房间一下子亮堂起来。

我试图将窗纱也撩起来,却发现,睡眼惺忪的我,还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清晨并不十分强烈的阳光的直射,便赶紧还是将窗纱放了下来。

这一刻,联想起前日三五朋友间聊天中无意中说到的一些人和事,我略有所思,似乎悟得了某些做人的道理。

什么道理呢?

我想起来了,做人不宜锋芒太露,不宜太刚太强,做人做事,宜保留三分余地或空间。

这便如早上的阳光,即使她不似如日中天时的阳光那般炽热强烈,如果不经过一层窗纱的隔离,照射睡眼朦胧的人,依然显得有那么一些强烈刺眼,令人不爽。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番做人的道理,我们又何尝不应该遵循呢?

古来今年,有多少贤哲天才,生命早夭,未尝不是与其性情刚烈、做人不懂适当退让有莫大关联呢?

据我所知,俄国诗人-世界文坛的巨匠,普希金,便因爱情与情敌决斗而命丧刀剑之下,年仅三十一岁,结束了诗人短暂的一生。若这位天才,不因决斗而丧命,而是生命延续得更久,还不知道这位文豪还能留给人类多么丰厚的文学遗产呢?

三国时,杨修, 多次恃才傲物,妄揣曹操心思被杀;文种和范蠡是越王勾践得以复国报仇的两大功臣。在功成名就的时候范蠡选择了辞官而去,同时他写信给文种劝说其激流勇退,理由是勾践这个人可以与其共患难,但不能共享福。文种对此很不以为然,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最终他因功高震主被勾践赐死。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儿子,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并且大家都认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其父诸葛瑾。诸葛瑾不为有这个好儿子而感到高兴反而觉得诸葛恪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他认为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而且太喜欢表现自己。果然,诸葛恪掌权后独断专行,引起众怒,最终被吴主孙亮与大臣孙峻设计杀死,自己的家族也被夷灭。

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带仲永着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仲永成年后终“泯然众人矣”。故事的主旨虽是告诉人们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体现出了锋芒毕露的坏处,因为每天忙着显摆而耽误了修行从而更上一层楼的时间。

历史上做人,锋芒太露的后果,给今天的我们很多启示。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许,我们的锋芒过露,恰恰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与排斥,不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我们自己的人生之路和职业生涯,埋下障碍。

所以,上面这一系列联想,告诉我,做人,当像早晨的阳光,投射到人的脸上时,当在阳光前遮上一层薄薄的纱,滤去一些锋芒。

—张卫明,2020.12.02,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到中年,回顾过去,我经历过得失,浮沉,曾努力站在尽自己一切努力可以去到的位置,也跌落在自己意料不到的坑里,遍体鳞...
    青尘ing阅读 929评论 0 1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12,186评论 16 22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3,585评论 0 11
  • 可爱进取,孤独成精。努力飞翔,天堂翱翔。战争美好,孤独进取。胆大飞翔,成就辉煌。努力进取,遥望,和谐家园。可爱游走...
    赵原野阅读 7,703评论 1 1
  • 在妖界我有个名头叫胡百晓,无论是何事,只要找到胡百晓即可有解决的办法。因为是只狐狸大家以讹传讹叫我“倾城百晓”,...
    猫九0110阅读 8,571评论 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