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迪:编剧,作家。)
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2016年11月,当我正沉浸在成都作家何大江刚出版的科幻小说《超能脑波》惊心动魄的脑电波对决中时,一则与脑科学有关的消息恰好正刷爆朋友圈:中国互联网最早的风云人物、盛大集团董事长陈天桥,突然宣布投入10亿美元支持脑科学研究,研发用人的意念(脑波)控制机器人。一时之间,我竟有些恍惚,分不清自己是身处科幻世界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不得不承认,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大脑仍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而看透人心,则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相伴随的愿望。《超能脑波》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未来的景象:一个人的意念,如何借助仪器进入别人的大脑里并控制他的意念。故事从一场千万赌局开始,一开场便悬念重重。这场赌局,让催眠大师、精神分析家司空炬陷入了身败名裂的困境中。为挽回败局,也为了探明自闭症儿童的致病原因,司空炬潜入深山,埋头研发脑电波读心术,最终将不可能的技术变成了现实,也由此解开了一个尘封的秘密……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将笔墨的重点放在了脑波仪器的研发过程中,既有过硬的科幻内核,又兼具软科幻的人文精神。从小说的浅层面看,作者从催眠术开始讲述,到读心机的研发,再到超脑芯片横空出世,似乎在不紧不慢、循序渐进地为大家讲述一个艰深的科学原理,而暗地里,却是让书中的人物因为不同的命运和机缘纠缠在一起,展示了人性中的丑恶与善良——我想,这或许,才更接近作家的本意。
世界其实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这也许是为什么颜安格看到桑中平的内心世界后,最终会选择自杀。或许有不少读者会羡慕安装了超脑芯片的司空炬,因为他凭借脑电波探测就能知悉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他人的心灵在他面前就像是一本打开的书,一览无余。但我想更多的读者也许会担心:这样的读心仪器,将来真的会出现吗?自己的心事会不会被他人偷窥到,尤其是被心怀不轨的人控制了自己的意念?想起来,的确有种不寒而栗之感。
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克隆羊多莉的横空出世,让人们对克隆技术更多的是一种担忧;《侏罗纪公园》里复活的恐龙,带给人们的却是一场浩劫;而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终结者?
很显然,作者已经意识到,能直接阅读人类心灵的读心术,带来的不一定是福音,而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当人脑与人脑连通,却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必将给世界带来混乱,人类社会持续了数千年的伦理价值,或许会因此而解体。正如书中的“读心第二定律”所言:“无障碍的读心,是灾难性的。就像互联网上的电脑,若无防护程序,将很快因病毒入侵而瘫痪。故人心不可窥测,人性不可考验。”对此,作者借书中的人物提出了“读心第三定律”:“读心平台必须有防护机制,读心术只能用于造福世界。”这跟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或许有一天,《超能脑波》中的“读心三大定律”,会成为未来脑科学研究的安全准则。
作家何大江对我而言,亦兄亦友。多年前我们在成都的一家报社任职时,就已认识;后又一起在一家科幻杂志共过事。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我们接触了不少科幻小说,但那时我们所写的,更多的是传统的纯文学。对大江兄写科幻小说,我虽不感到惊讶,但没想到,他的第一部转型之作《超能脑波》,就能走得如此之远。
不得不说,大江兄渊博的学识,在《超能脑波》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抛开书中的硬科幻外壳,即便当作纯文学来阅读,也会感受到作家扎实的文学功底及渊博的学识,在让人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还可领略到政治、经济、艺术、宗教、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回到《超能脑波》故事本身,尽管故事的结局,司空炬意识到读心术可能带来的危害,将仪器尘封起来,故事看似结束了,但我知道故事远还没有结束。我更愿意看到另一种结果,或者说另一种人性:如果人人都能用上读心术,人心都是透明的,或许世上就没有那么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像《阿凡达》里的纳威人,彼此心意相连心思相通;又像科幻电影《降临》里“七肢桶”外星人的象形文字,所想的都和盘托出,毫无保留,不用让人费心去猜忌、去揣摩,多好。
这也许,是大江兄故意留下的悬念?《超能脑波2》会带来更美好的一面吗?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