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内容则是王公大臣为了纪念某一重要事件而专门在青铜器留下的记录。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有点像我们如今组织一场比赛或某个活动,完事之后会弄一个纪念章或奖牌奖杯,上面刻上这次活动的名字、内容、时间等。
这在当时是非主流的,放到现在也是离老百姓日常生活很远,且不经常的事情。
之所以它们能保存下来。那是这些载体本身质地都比较坚固,经得起风雨岁月的侵蚀,凑巧被当时的人们埋存于地下,又恰巧被我们发掘出来,因而成为国宝。
但在当时,日常的书写还是用简牍。
有人问了,那为什么战国之前的简牍都没有出土过呢?这可能有几方面原因,比如中原地区干湿适中,适合人类居住、农业发展,但不适合有机物保存,所谓“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因而埋在地底下的绝大部分简牍都已经尘归尘、土归土。
再一个原因是战国之前可能没有随葬简册的习俗。古人不去专门埋,我们也不容易发现。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古人埋了,只是还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原因。
如今我们的书写习惯是横排、下行,也就是从左到右横着写,写完一行后在这一行的下面写第二行。
但在古代,书写习惯则是竖排、左行,即从上到下,写完一竖列,然后朝左再写下一列。这种传统的书写习惯至少有3000多年历史,目前我们的香港、台湾等地区仍然沿用这种书写习惯。
其实这种传统的书写方式和文字排列方式就来源于我们的简册。不用的时候它可以卷起来,方便使用保存。
我们写字都是用右手握笔,空出来的左手就可以压着简册,一点一点地展开、推移。因而书写习惯也是跟最早的书写载体有很大关系。
那有人说了,那一长条竹简,我就是按照现在的书写方式,从左向右横着写也可以啊。这样确实可以,没毛病。这就是一个书写习惯问题。
最早就是习惯于这样,从上到下,顺着竹简的纹路写。你如果非得把那竹简横着来写,从左到右,不顺着纹路,也不是不可以。
我们最早的文字不是方块字,而是曲线优美、带有弧度的字,有人说是篆书,其实也不全是。其实顺不顺着纹路写关系都不大。
因而也没有太多的解释。可能就是一开始都是这样书写,是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东西。
你如果一开始横着写那也可以,但可惜这种习惯没有流传下来,只是到了近现代,学习西方的东西,就改成了和西方一样的书写习惯。像欧洲那种拉丁字母,可能就要横着写了,它没法竖着写。就算字母竖着写,也得倒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