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巨人的陨落》这本书时,多年以后,我若回想起这本书时,假如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忘记的话,除了感慨能这本书太厚之外,关于这本书我还能说什么?我能说一个词:抉择。
这是一本关于抉择的书。
对比利而言,认同父亲还是背离父亲,遵从长官的命令亦或是听从自己内心标准和底线,这是抉择;对俄国两兄弟而言,离开俄国这片伤心地还是留守旧土,仰慕布尔舍维克还是怀疑布尔什维克,这是抉择;对沃尔特而言,在两国交战、长辈阻挠的背景下他是为了前途、亲情、“国家”放弃一个他深爱的人,还是会因为没有她便没有人生从而选择爱情放弃前途乃至亲情、国家,这还是一个抉择。这些抉择在今日看来兴许较为简单,但在那个时代,一个抉择便意味着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永远无法回到原点,因为后面的路都被战争吞噬掉。
这是一本跳跃的书
跳跃是因为这本书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一书多主。之前看过的小说中跟它最相似的便是金庸先生写的《天龙八部》,多主角写法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弱主角光环,另一方面更有利作者去建构一个有更为宏大的世界,让这个世界更加真实可信。坏处就是主角过多,记名字记得脑袋疼,也不够笔墨去写配角,配角的形象便倾向于脸谱化。书里我可以深切感受到沃尔特的痴情和不屈,而对于沃尔特的父亲奥托看完一本书之后他在书中的台词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德国万岁,然后我反对你和茉黛结婚。
这是一本带着镣铐跳舞的书。
金庸在写武侠小说里喜欢出现历史人物,《射雕英雄传》出现了成吉思汗,《倚天屠龙记》出现了朱元璋,《雪山飞狐》出现了乾隆皇帝,虽增加武侠小说本身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但他却没划分好真实和虚构的界限。福莱特却专门请来历史顾问来纠正其书中的舛误,书中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的对话,通常说的是实际上说过的话。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道:“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如果我发现有某种原因让某种场景不可能真正发生,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于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
一个人如果只了解现在,那他永远只是个孩子。无论何种小说,历史总会不请自来。面目全非地来,还是戴着镣铐跳舞而来,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