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的一项基本核心理念是,每个教练对象都是有创造力的天才。
这个可能是所有打算运用“教练“式方法的人所需要逾越的最大的一个信念和心态的鸿沟。如果这个鸿沟无法逾越,那么所有一切都会只停留在“术”的层面,技法的层面。
在我看来,这也是“教练“的方法最不容易被未来的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所模仿的地方吧。如何让人工智能表现出对谈话对象的发自内心的欣赏,嗯,这个是挺有意思的话题。
在最初练习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心态就是,谈话对象目前处在一个次优(糟糕)的状态,作为教练,要帮助对方进入一个优化(早应该去)的状态。而次优的状态,是一个不理想的状态,而这种不理想的状态,正是谈话对象自己造成的。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谈话对象的确自己是这么想的。
但是,教练需要秉持的理念是,谈话对象现在的状态的存在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ta已经做的很好,ta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天才,只有在谈话对象愿意的情况下,才需要进入下一个状态,而且因为ta本身就是具有创造力的天才,ta自己是有能力自己进入到下一个ta自己要去的状态,而教练,只是在这里起到一个鼓励和陪伴的作用,并且帮助谈话对象挖掘出那条藏在内心的通往未来的途径。
理念难点一:这里,“创造力”和“天才”都是不需要跟任何其他人进行对比的。对于习惯于生活在对比的世界里的人,这个简直难以适应。
这是一种信任。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信任自己孩子的母亲,不需要去了解孩子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也信任自己的孩子是有创造力的天才,因为学校的学习成绩只不过是一种狭隘的衡量尺度而已。
理念难点二,当下已然是很好的,未来也是很好的,愿意改变的时候,相信改变会发生。你若爱自己,你就会无条件接受每一个当下的自己,不管是喜悦的还是处在坏情绪里的,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充满挫折。焦虑带你离开危险,挫折教会你坚韧。
在每一个我们讨厌的东西里面,都藏着一个未被挖掘的宝藏,只有带着觉察,才会找到它们。
这两点中任何一点都有成堆的书籍阐释(甚至非常多的不是教练领域的书籍),所以我就不展开了。
已经是祖母的Lisa Wynn老师精力旺盛,她日夜工作也保持课堂上气势如虹。她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她说自己超重,一想到这个就很郁闷,一郁闷就吃蛋糕,然后心情就好一些,但是吃了蛋糕就更减不了重量。
在常人眼里,这样的行为一定是归在“”愚蠢“这个标签下的。但是Lisa说,有很多人这样做,只是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他们就更难过,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管这样的行为叫做“有创造力的天才”呢。
换句话说,在教练约谈里,我们甚至可以扔掉所有的负面标签。因为那种标签,对于对方没有任何好处,使用之后只是显得自己高明一些,让对方觉得自己很糟糕。
在传统教育方式里,给孩子或学生贴标签,让ta们觉得自己很糟糕,这样的方式是几乎无处不在的,我们觉得这样可以鞭策他们进步。而真是这样的方式,我们剥夺了很多人自我进步的真正动力。
第二个例子,在孩子智力发展的阶段里,有一个阶段,大人会发现孩子开始学会叙述一些并没有真正发生过的事情,然后大人就开始慌张,给孩子贴上“撒谎”“不诚实”的标签,但是,那个阶段正是孩子想象力开始成熟的黄金时期,他们开始能够区分想象和现实,并且在他们的描述里面混合想象和现实,并且发现这样很有趣。如果我们善待他们的想象力,并且引导他们善用他们的想象力,便没有任何危险,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用坏标签和惩戒来对待孩子,孩子的想象力的敏感期就被我们伤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