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名村瑶岙, 曾有十一座牌坊
■南孔球/文 吴伊金/摄
名村瑶岙, 曾有十一座牌坊
瑶岙还曾有三座为清代瑶岙女性立的贞节牌坊,分别为正节坊、旌节坊、正节流芳坊。
正节坊为朱廷栋妻侯氏立,雍正九年(1731)奉旨建坊。清《同治温州府志》云,侯氏孺人年二十三夫亡,遗二女无子,抚侄为后,家贫纺织以养,足不逾阈,邻里罕识其面。坊立在瑶岙正街孝子坊西。旌节坊为朱伯煦妣李氏立。李氏十七岁守志,孝事孀姑,言动以礼,抚子成立,嘉庆十一年(1806)奉旨建坊,坊立在今瑶南村西南隅大路上。
正节流芳坊为朱尹邦妣金氏立。清《同治温州府志》记载,金氏年二十四夫亡,子未周岁,截发自誓,事姑训子,克尽妇职,守节四十九年,清雍正九年(1731)奉旨建坊,四柱三额,配有石狮。坊立在瑶岙街西横路上。
经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上述牌坊从明清到民国,都一直屹立着,顽童在坊下玩耍,大人荷锄穿过坊间下田劳作,夏日在坊下石阶上纳凉摆摆龙门阵,南风送爽,何等惬意。但到1953年,虹桥区兴修水利,拓宽河道,重修桥梁,当时缺钢筋水泥,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当然也没有文物保护意识,认为牌坊是封建社会的遗存,以它的石柱代替桥板是首选。一声令下,几日之内,村民含着泪水眼巴巴地看着它们被拆毁,消失无存,弃之不用的圣旨之类构件被一些人深藏家中。1989年,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村两委听取民意,村民把深藏的构件献出来,重修了进士坊、孝子坊,新旧石料混杂,显露着时代更迭中的沧桑。
瑶岙,又称姚岙、瑶奥、瑶川,位于虹桥镇北,是以朱姓为主的古村落,依山傍水,面朝虹桥小平原,山场辽阔,水草丰美,旁有白龙山,古称窑奥山,后因为当地民间白龙娘娘的传说,改称白龙山。瑶岙始迁祖朱烨,号玉溪,南宋嘉定戊辰(1208)进士,福建闽县人,官于乐成,见瑶川山明水秀,遂定居,后裔分布在乐清县城东门、蓝田宅、高地、蔗湖、石船以及平阳、永嘉、泰顺、黄岩、玉环、温州等地。
瑶岙是温台古驿道一个重要的驿站,元设巡检司,明是抗倭的重地,建寿宁堡,是乐清“九座城”之一,有“温台第一关”之称。历史上发生过抗倭战事,可歌可泣。它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明清时期建有石牌坊十一座,分布在大街小巷和周边山坡。牌坊作为纪念性建筑与历代旌表有关,一个村庄历史上能拥有十一座石牌坊,实属罕见。
父子牌坊:“雁山三老”之朱希晦
朱希晦(1309-1386),号云松,瑶岙人,胸襟开朗,不受拘束,节俭勤学,博通经籍,更以诗名重一时,著有《云松巢集》。明洪武初年,以贤良被召进京,授官朝列大夫,不领朝命而归,归来时已须发皓白,因与四明吴主一、萧台赵新等游咏雁荡山中,人称“雁山三老”。他平生不事生产,仅有少数田地供自给,临终交代,如数供入祠中作祭祀之用。虽有五子,只给所作《云松巢集》一部、端砚一方、古本《文选》一帙,遗嘱:“汝可守此,无忘我素志!”
其子朱嵩,号定庵,由邑庠入太学,任山东兗州府同知,与其父同立“世恩坊”在瑶岙芳岙山,县志入旌表门。
进士牌坊:清官诗人朱谏
朱谏(1462-1541),字君佐,世居瑶岙,因地处雁荡之南,故自号荡南。朱谏出生于诗礼世家,少颖悟,从永嘉花坦朱墨癯学,弘治八年(1495)秋中举人,九年(1496)春登进士第,从此踏上仕途,历任歙县、丰城县令,武定州知州、赣州知州、吉安知府等,著有《李杜选注》《雁山志》《荡南集》《学庸图说》《宋史辩题》等。
朱谏饱学,负吏治之才,所至有惠政。早在丰城县令任上,江西督学使蔡虚斋与朱谏交谈一宿,即赞道:“吾始见君制作,谓为词家,继见政事,谓为能吏,乃今而知君理学中人也。”但朱谏秉性耿介,处理政事常不合上官之意,早期仕途因此常遭压仰。任武定知州时,因不满刘瑾爪牙的飞扬跋扈,得罪大宦官刘瑾。时刘瑾专权,屡兴大狱,无恶不作,朝野慑服,朱谏得罪了他,几乎遭杀身之祸,别人都非常担心,朱谏却泰然处之。不久刘瑾身败,祸事始免。任赣州知州时,朱谏镇抚兼施,配合王守仁,迅速平定了多年不能解决的大帽山之乱,以功升吉安知府。
时居南昌的明宗室宁王朱宸濠蓄有异志,朱谏则识其中隐情,命吉安境内广积粮,操练士卒,加固城墙,深挖壕沟,预作防范。吉安有宸濠爪牙仗势横行,朱谏到任后即依法将其惩治,一则为民除害,二则是预先翦除宸濠的羽翼,为日后王守仁平叛消除了隐患。后因其母去世,朱谏按规定丁忧离任回家。二年后宸濠果然叛乱,从南昌引兵沿长江东下,意在占领南京。提督南赣军务的左签都御史王守仁闻变,即从吉安起兵进剿,仅43天即擒获了宸濠。事后朝廷论功行赏,王守仁认为吉安兵精粮足,城池坚固,使平叛时无后顾之忧,是这次军事行动迅速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奏请升朱谏为分守庐陵道。但朱谏却在这青云直上时刻,年近六十,即以年事已高为由,选择了辞官回家隐居的道路,授中宪大夫。
雁荡山西内谷(今大龙湫景区)有座天柱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元末毁于战火,至明成化十五年(1479)由瑶岙人朱从良全力资助、能仁寺住持善胜主持重建。朱谏深爱这里的清幽,其子朱守宣(彬州知州)在寺旁建屋三间,将天柱寺改为雁山书院。辞官后的朱谏就在雁山书院中讲学授徒著述,接待前来游山的外地官员及亲朋好友。
嘉靖十九年,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傅凤翔、王献芝、分巡浙东道按察司胡有恒、温州知府郝守正等为朱谏立进士坊,明代温籍书法家姜立纲书。坊四柱三额,立在瑶岙驿坦大宗祠南首。
宦业功名牌坊:郴州知州朱守宣
除了世恩坊、进士坊,瑶岙还有多座牌坊显现着朱氏族人的宦业功名。
如青云坊为朱文简立,朱文简字元可,号墨溪,明弘治举人,历任晋江教谕、增城县知县,革除不合理的常例银千余两,谳狱多所平反,人心安定,常俸以外一无所取,入省郡邑乡贤祠,著有《学庸图说》《墨溪集》,配享乐清梅溪书院。立坊在寿宁堡北门内直路西边。
应宿坊为朱玄诰立,朱玄诰字君沛,号两溪,江西清江县知县,著有《诗经说意》《两溪集》,嘉靖间立坊在瑶岙假山亭南面路中。光禄坊为朱守宣立,朱守宣字言臣,号灵谷,光禄寺署正、湖广郴州知州,归田后把雁山书院改建为七贤祠,筑寿宁堡防倭,著有《灵谷集》。坊在瑶岙村之南。
五牧坊在瑶岙村大街西孝子坊上首,为明嘉靖间朱文简、朱谏、朱玄诰、朱守宣、朱守槐立。朱守槐,字宋臣,号南海,通《春秋》,曾任云南禄丰知县,以慈祥安民为务,不忍其吏向民催租,不久辞去,平生工诗。登云坊为朱守坎立,朱守坎字黑臣,号墨仙,善画,坊在瑶岙白坭岙直路其墓前。
孝子牌坊:暖床敲冰朱玄旻
朱玄旻(1474-1528),字司健,号龙溪,岁贡生,性纯孝,据传他的母亲冬天特怕冷,他都会把床晤暖让母睡。有一年冬天异常寒冷,河水都结冰了,其母想吃鱼,于是他冒着严寒下河敲冰抓鱼,让母尝鲜。后来,他抓来好多鱼养在自家的池塘里,方便母亲吃鱼。明成化间奉旨在瑶岙村南正街中建孝子坊,清乾隆元年重修,道光年间裔孙、贡生朱世照重修,两柱一额。重建时四柱三额。
贞节牌坊:育子抚侄侯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