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多久没吃巧克力了?
外来的咖啡,随着国内咖啡本土品牌兴起和全球咖啡巨头们的入驻,已经逐步扩散了大部分饮料市场,逐渐被国民接受,从小众化成功实现了圈层的突破,成为普大众化的日常饮品消费。
而同为舶来品的巧克力,仍处在小众,节日特定场景,才会被消费者想起,无法成为必需品。虽然有像今日黑巧,诺梵等新势力的国货出现,但依然无法撼动打破国人对于巧克力属性包装产品的旧认知。
我们先了解这两兄弟的共通之处。
甚至直到现在很多消费者还一度认为可可豆和咖啡豆同一种植物果实,咖啡和巧克力是同一种原材料,只是一个是液体一个是固装产品。
为什么有如此多相似之处的两个产品,在中国一个成为了全民性消费产品,另外一个则还是只是集中出现在节日才会想起的小众消费品。
两者的差异性到底在哪里?是因为消费习惯,还是消费场景不同?
接下来分析下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品牌营销宣传
咖啡品牌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教育和宣传,向消费者传达咖啡的文化和品质。咖啡品牌通常有深刻的品牌故事,能够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如一些国际咖啡品牌/和本土化咖啡品牌在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度,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些品牌下有多少咖啡产品,但他们的品牌名字,随着不断地品牌心智的加强,消费者一定可以脱口而出。
市场营销活动:咖啡品牌通常积极参与社交媒体和线下活动,与消费者互动,提高知名度,各种创新的跨界联名层出不穷,极大曝光和反差营销获得了消费者的关注。
咖啡品牌通常采用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包括与社交媒体影响者的合作、创新的咖啡饮品配方、定期推出新品等,这些策略有助于吸引年轻消费者,提高受众广度。
而对比巧克力品牌,大家可能对于品牌心智并不是特别强,更多是基于特定的节日场景进行广告投放宣传,国际品牌策略是与特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费列罗与浪漫、情人节联系在一起。
这有助于品牌在特定场合的销售,但也仅限于单一场合的销售场景和认知。较少向消费者传达巧克力背后的文化和品质。线上的社媒营销和线下活动无法激发起消费者深度参与与互动,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巧克力的营销感知度较弱。
二、产品的定位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培养影响
巧克力和咖啡比,都是外来文化。可可最初在南美被发现,而咖啡起源于非洲,二者都是被引入欧洲,最早期都属于小资代表,只有中高消费阶层用户才会去购买消费享用。在消费方式上,咖啡通常是作为早餐或下午茶的一部分,而巧克力则可以作为甜品或零食单独食用。
咖啡作为一种国际性饮品,具有一种现代、时尚的形象,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但咖啡随着制作工艺及原材料的引进,逐渐普适化出现在各商业街的西式餐厅,再到独有咖啡品类的西式饮品店,最后慢慢延展到饮品店市场,切入大众化饮品市场。
让咖啡逐渐成为一种社交的流行饮品,许多人甚至习惯在早餐、午餐也来上一杯。定位职场属性场景较强,更多偏社交文化属性,慢慢通过国内的营销策略宣传,从职场消费慢慢转型为更多的场景,除了工作上班,休闲周末也需要来一杯冰美式,成为现代生活的饮品必需品之一。
咖啡文化逐渐在国内兴起,咖啡开始与各种文化、文学、艺术元素相互关联,中国咖啡文化盛行,咖啡成为了一种时尚,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巧克力在中国有一定的历史,但在国内市场上的认知度和品牌多样性相对较低,与咖啡相比,其传统形象不够时尚。
巧克力早起的原材料可可被做成可可粉饮料,直到1847年,巧克力饮料中被加入可可脂,制成如今人们熟知的巧克力块。
但因制作工艺复杂,且不易存储的问题(巧克力的熔点在36摄氏度),一直被作为奢侈品,直到19世纪初,随着工艺的改进优化,逐渐实现了平民化消费。
巧克力可直接食用,也可被用来制作蛋糕、冰激凌等,但一直被视作为甜食,餐边品。而回望国内,无论是广告还是营销策略,巧克力产品厂商一直把自己定位为零食和节日礼品,从未想过把巧克力的场景延申和消费者习惯的培养。导致巧克力文化本身就被定位小众,送礼,中高端的产品定位,从文化本身就已经被严重受限,导致消费频率较低。
三、上下游产业链的差距
咖啡行业无论是星巴克、雀巢等规模化咖啡品牌,还是瑞幸、库迪、Manner等新兴咖啡品牌,对于原材料生产上游深耕咖啡种植、烘焙等供应链,全部随着上下游的链路都在国内完成,各大品牌可以实现规模效应,极大降低了各种成本。
从原材料的种植,品质控制到最后的加工生产,都能极大保证品质同时也降低了售价,让消费者更大程度受益,实现平民化的咖啡,也让国内的消费者从动辄5、60一杯的咖啡饮品,现在花费10元以内的价格就可以喝到一杯阿拉比卡咖啡豆磨制的高品质咖啡。
而对比巧克力市场,上游产业链仍依赖进口,中国并非可可豆的主要产地,大部分可可豆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这导致了供应链中的一个上游差距。原有国产品牌的生产工艺落后,原材料的品质较差,即使像玛氏这样的巨头,在中国内的可可豆也是通过进口方式获得,无法在国内完成产业链的闭环。
高昂的进口成本加上全球化的运输,使得巧克力市场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成本下降,体现在售价上,就会明显感受到和咖啡的差距,从而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消费巧克力的受众人群。
四、产品创新力,消费者认知
从消费者角度:咖啡因含量使得咖啡在早晨和工作日的提神功能受欢迎,同时咖啡的风味多样性和不断创新力也吸引了不同口味的消费者。
咖啡行业随着竞争者的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口味和需求进行定制。个性化的产品通常更容易吸引更多人。咖啡行业的口味不断的推陈出新,让更多消费者能接受不同风味的咖啡产品,创新的产品如生耶拿铁等,使很多不喜欢接受咖啡苦涩,酸度的消费者也能接受新型的咖啡产品。
除了饮品的多样性,咖啡具备更多的产品形式,包括浓缩咖啡、拿铁、卡布奇诺等,因此可以更灵活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和消费场景。举例瑞幸几乎保持每3天就出一个新品的速度,2020年瑞幸共推出77款新品,2021年共推出113款,2022年上半年就已推出68个新品。
巧克力从消费者认知角度,一直被视为高糖和高卡路里的食物,因此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接受度较低。即使目前市场推出了很多0糖 ,具备膳食纤维的功能性巧克力,但产品原有定位属性还是未能改变消费者认知。
巧克力属在糖果类产品中属于塔尖产品,背后需要极强的品牌力和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从原料、产品、品牌、渠道等制约条件综合来看,巧克力都属于是一个慢生意。
创新速度较慢,一款新的巧克力产品的诞生,尤其在巧克力巨头,如玛氏新品从概念到上市的全流程周期至少需要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即使加快速度,也需要至少8个月时间,市场和消费者的观念是瞬息万变的,等8个月之后再面世市场,可能当时流行的消费方式和口味已经落后了。无法实现敏捷的迭代创新产品,巧克力离咖啡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上仍然落后一大截。
随着消费升级的进行,国产巧克力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要先从产品响应速度、品质、包装和品牌内涵方面做足功夫,与国际巧克力消费量相比,国内巧克力市场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通过不断培养消费者对于巧克力的消费习惯,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巧克力市场的发展。而从产品、宣传等方面着手,也有助于品牌去重新“点燃”巧克力的消费热情。让巧克力消费场景从“情人节”,逐渐走向更日常化、大众化的方向,这是国内本土品牌赋予巧克力的全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