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自从提出来,就是备受关注。在一开始,我也是“移动医疗”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我一直觉得它会在缓解现有医疗环境方面有一点贡献。如今我正在思考,真的是这样吗?
医生和“互联网”,你选谁?
每次出诊,总有病人因为与我们意见不合而争执不休。
下诊断的时候,患者总是会跟我讲:
1.医生,我觉得你的诊断是不对的,我在网上看了,我的症状和你诊断的A疾病不是完全一致,我觉得我的症状倒是和B疾病一样。
2.医生,你看XX医院的医生是不是给我诊断错了,这和这个网上说的疾病症状不一样啊。
3.医生,你说我符合这个疾病的1,2,3,4……条,你说我是不是这个病啊?
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头大了,我该怎样回答呢。但凡我说出一个不是,很多患者会立马反驳我。甚至有人会直接去隔壁专家门诊再挂一个号。
诊断上的争执好不容易过去了,到了治疗方面,患者摆出一副久病成医的样子,问题一个接一个:
1.你的治疗方案好像和网上推荐的治疗方法不一样啊?两者在治疗原理上有什么不一样?
2.医生,你看我吃了这么多种药(各种没听过名字的中成药)都没效果,你给我开的这个药能好吗?你给我解释一下,你这种药的治疗机理是什么?
3.医生,网上都说了这个病治疗以后有80%的有效率,你的治疗怎么没啥效果呢?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有一种自己就算长了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的感觉,我只想说,既然互联网能帮你诊断又能帮你治疗,你来医院干啥?
“互联网”给不了你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信息传递”的问题。‘
关于疾病的诊断方法,其实是写给医生看的,不是写给患者看的。某些症状的描述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识别,甚至低年资的医生有时都会混淆,更别说患者了。
举个例子,有患者冲进来跟我说“医生,我头晕”。我往往会问一句“是你在转还是房子再转”,这在医学上很重要,如果说是感觉“自己在转”的患者,是真的头晕,我让他去神经科的概率更大。而如果是感觉“房子在转”患者,我可能让他去耳鼻喉科去看了,因为这种症状叫“眩晕”。
这一点说明:你对症状的描述和网络给出的信息所描述的症状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患者之所以会质疑医生,是因为他们往往怕自己是某一种罕见疾病而医生漏诊了,特别是久治不愈的患者更是有这种想法。其实,网络上对于疾病的介绍仅仅罗列了很常见的一些症状,对于一些罕见症状根本不会写出来,因为既浪费了篇幅,还显得生涩,连篇累牍,大家连浏览的欲望都没有了。大家所希望接受的信息往往是文字精简,内容活泼吸引人的,其实真正的医学理论知识本来就是很艰涩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长的培养年限?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胸痛胸闷”的时候要做心电图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有多少科普帖子会告诉你,“牙齿痛”、“肩膀痛”甚至“肚子痛”让你也去查个心电图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呢?往往有经验的急诊科医生会在这种情况下给患者开心电图检查,排除诸如糖尿病患者或者女性患者等特殊人群的不典型性心肌梗死表现,这个时候有多少患者及家属会埋怨医生“过度医疗”?我想这种“怒斥医生”的报道或者患者自诊自医然后“自食恶果”的悲剧不少见吧?
这一点说明:对于罕见疾病或者症状的把握,医生没你想得那么不专业,而网络也没你想得那么全面。
在治疗的时候,完完全全涉及到“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人往往会展示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而医院医生也一样。在提倡个体化治疗的今天,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医生尚且不敢说是“样样精通”,为何患者仅凭着自己知道的寥寥几种治疗方法就“久病成医”了呢?患者的确有知情权,但如果你让医生完完整整地跟你讲一遍,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算我有时间说,扯到病理生理药理生化,我还没睡着你已经睡着了。
这一点说明:网络给了你残缺的信息却获得了你的信任,我想把心掏给你,你却视而不见。
我希望“互联网”能给你的
“信息时代”并不是一无是处!
医疗资源的“紧缺”让我已然不堪重负,就算我希望与你促膝长谈,我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希望互联网能代替我给你做更多的“健康宣教”!
所谓“健康宣教”,就是希望网络能指导你做正确的疾病康复,而不是教你为自己诊断和治疗疾病。当每一个被腰痛折磨的患者从我的诊室你走出去,我希望你能知道正确的腰背肌肉锻炼的方式,而不是眼睁睁看着你不正确的姿势过度锻炼,然后再次求医于我。
我希望它能告诉你正确的信息,而这信息将助力于你的健康,而不是让“信息”成为你反驳我的利器,每一句都像刀剑一样深深地插在我的心头!
如果它真的能帮到你,提高你生活的质量,而不是让你、我的内心变得更纠结,回到第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选我或是选ta,我无所谓!只要你幸福,这幸福是谁给的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