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此文为几年前的读论语时的一些感悟,若有所思,便记录下来,曾在微博中发过一次。那时候,还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今忙忙碌碌,自己所看重的事情没有做成几样,但却把读书的习惯给弄丢了。也算是名不符实吧。旧文新发,以引起反思。
自先秦以来,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礼既是治理国家、维护政治统治的典章制度,又是人人所要遵守的一种仪式与社会规范。
春秋末期,礼乐崩坏,社会动荡不安,周礼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无论是周礼的名,还是周礼的实,都已被破坏的非常严重。孔子是一位极力提倡周礼的先驱,希望实现以礼乐治国。孔子对礼乐崩坏状况痛心疾首,因此孔子终其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以礼治国的工作。孔子对周礼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尽自己的力量推行周礼,为周礼“正名”。
一、孔子与礼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仪式,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指祭神和祭祖的仪式。在远古时代,宗教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作为国家宗教仪式的礼在国家政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到了殷代的时候,人们对礼越来越重视,于是对远古时期的礼进行完善和改造,使其成为主要用在祭祀时所应注意的礼节仪式的礼。周灭殷后,根据殷代的礼,结合本朝的风俗习惯加以改造,形成周礼。周礼的出现,已不仅仅为宗教仪式的礼了,而是被广泛的运用于社会政治之中。所以,周礼成为了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一种政治制度。
礼规定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各自应当遵守的礼的规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等级的人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任何人都不得违背。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周朝的礼是植根于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集上古之大成。可见孔子非常推崇周礼。同时,孔子也对周礼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改善社会关系与调节政治关系的礼。这样一来,礼就成为了人人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
在孔子看来,礼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孔子认为没有礼,人们就没有办法去敬奉天地神明;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分君臣、上下与长幼的区别;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分男女、父子兄弟之间的亲疏关系。
春秋末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的空前膨胀,传统的依靠周礼维持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甚至僭越周天子的地位,对周天子产生不臣之心。在家庭方面,父子、兄弟关系紧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亲,弟不恭。孔子就是生在一个礼乐崩坏、父子不亲、兄弟不恭的时代。孔子对这样的状况甚是痛心疾首,终其一生从事于恢复礼的道德规范的工作,以此来规范各诸侯国、家庭、个人的行为,实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的理想。
二、孔子礼学的名与实
孔子设想恢复古礼来使得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礼所包含的必然包括礼的内涵,即礼所包含的道德情感和礼的形式,即礼仪。而孔子所强调的,更多的是礼所包含的道德情感。通过礼仪,即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君臣父子上下之礼等等,来使人们感受礼的道德情感,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在这样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周礼面临着被淡忘、扭曲、僭越的命运,出现了很多误用、乱用的情况。而对于礼所表达的意义,其所包含的道德情感,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人们仅仅是践行礼的行为要求,而不知礼的意义何在。按照孔子正名的思想,礼的名与实已经分离,徒有其名,不存其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如果对于祭礼,不怀着一种特定的道德情感,只是简简单单的遵守祭礼的形式,这是毫无意义的。
孔子保存古礼的工作,一方面就是保存礼的形式,即礼仪,对礼的保存越系统、越完整,就越有助于对礼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礼的形式正确理解,恢复其正确的含义,为周礼正名。
(一)个人层面。一个人自出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程。这个时候他还只是具有了作为一个人的生理基础,实际上还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标准的、真正的人,还要学习成人之礼。“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至于公、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序》)在这里,朱熹列举了一个人由幼年到成年所需要学习的礼,通过对一些礼的内容的学习,由外在的行为规范,到内在的人格修养,使人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个具有温、良、恭、俭、让等品格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学校里教授的虽然是礼的形式,即礼仪,但是不仅仅是要人们学会关于礼的行为方式,而是要理解礼的内涵,真正使礼的内涵融入到自身的品格修养之中。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接受了士冠礼,戴上了成年的帽子,并不能代表他真的成为了一个成人。而是要看这个人是否达到了礼所要求的内在的品质,是否能担当起一个成人的修养与责任。只有这个人的外在表现、内在涵养达到了礼的要求,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人。
(二)社会层面。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而是与社会上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家庭之内,对于父母来说,他是儿子;对于妻子来说,他是丈夫;对于儿子来说,他是父亲。在家庭之外,他有自己的上下级,有自己的朋友、同事,对于老师来说,他是弟子;对于弟子来说,他就是老师。在处理这些关系中,孔子并不是对周礼进行生搬硬套,迷信教条,而是就各种关系的本质,发掘其所应遵循之道。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无违。”樊迟问:“何谓也?”孔子告诉他:“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根据杨伯峻先生的注解,孔子认为孝道就是不要违背孝的礼节。父母在世,要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过世,也要以礼来安葬、祭奠。孝就是要注重对父母的尊敬之情,不能只是表面上的尊重,这个感情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仅仅是为父母提供优裕的生活环境,而没有真正以礼侍奉父母,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也不能算是孝。
同样,对于上下长幼、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都有一定的礼。对长者之礼贵在尊重,对上级之礼贵在忠,对朋友之礼贵在信等等。孝悌忠信,这四个方面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他们之所以应当遵守,乃是人性之自然流露,并不仅仅是遵守死板教条。
(三)政治层面。在孔子的时代,礼乐崩坏,以礼治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政治变成了一种野蛮的国际之间的武力争斗,国家内部的争权夺利。孔子批评说:“天下无道。”在孔子看来,政治是一种文明的事情,并非不正义的事情。而之所以出现了不正义的情况,是因为没有按照礼的要求来进行政治活动。
孔子认为,天下无道,主要就是不知礼和违礼造成的。在表面上还行其礼,但实际上却是以功利为目的,追求形式主义,有其名无其实。子路问孔子,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只有做到名正言顺,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才能成事。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君,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与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当他被冠上“君”这个称号之后,这个称号就给他带来了一种权利、一种职责,他就要按照这种权利、职责来做事,否则就是“君不君”。但是鲁昭公虽然名义上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但是鲁国的政权实际是掌握在孟孙、仲孙、季孙这三家权臣手中,都可以撼动政权,鲁昭公拿他们没办法。鲁昭公虽然行国君之礼,但是已无国君之实。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季氏身为鲁国大夫,本应只能行大夫之礼,但却摆出了天子之礼。这就是违礼,对礼乐制度的僭越,甚至连鲁君都不放在眼里,无其名,而行其实。
有其名而无其实,无其名而有其实,这都是对礼的僭越。因此孔子主张“复礼”,“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通过“复礼”,来改变政治中的混乱局面,使名副其实,实有其名。
三、结语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整理,为周礼“正名”,推行周礼,希望人们了解、认可周礼,并希望人们能够按周礼行事,把周礼作为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使周礼能够真正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作用。但是由于春秋末期社会的动荡,征伐不断,孔子恢复周礼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但是,儒家思想是自先秦以来一直贯穿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孔子的礼学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活动。虽然孔子的理想在当时没有实现,但这并不会掩盖孔子礼学思想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