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 2019-07-25
我试着从读完一天后的记忆来写下这篇博客,然后最后再进行回顾并添加一些内容或备注。
首先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希望通过作者本身的角度,来记录未来三十年中国的脉络。为什么用这个词呢?作者不希望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待,从上帝的视角来看待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然后总结一些规律,并且根据规律来预测社会会如何发展。书中分了两部分,最初部分是总结性质的,提出了一些规律,比如快变量和慢变量,大趋势和小趋势。也是在说每一种变化或者现象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需要去拆解,并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我先从我的观点来分析我读完之后的感受。
案例A:农业无人机和服务机器人
很巧农业无人机在2015年的时候我就接触到在做这个市场的人,并且去到大疆听一场类似路演的会议。在智能行业待了一段时间后,会经常的想到每一个产品或者商业方案最终会怎么落地,农业无人机是否最终能落地,这个从外面来判断无法预料,但是每一个行业在早期都会碰到各种坑,里面提到的巨型电池,精准喷洒,都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解决的,是否有更多的坑,以及解决的问题够不够痛,市场够不够健壮,我其实也都还是保持怀疑的态度。服务机器人更是很久以前的概念了,很多事情都不新鲜,倒是讲到如何一步一步修正机器人的服务场景,这个是OK的,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工智能都不是很能预测到未来会怎么样,跟算法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但是未来肯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点毋庸置疑,只不过未来要多久,暂时未可知。
案例B:偏远地方的小学和阿那亚
曾经在混沌大学听到对于阿那亚的介绍,确实是很新鲜的概念,但是已经基本忘了讲些什么了。第二人生可以发展成一个产业链或者说一个形态,但我认为并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首先对于大众来说,第一人生已经很辛苦,无法支付第二人生的代价。可以支付自己在偏远地方买一套房并且有时间过去体验生活,人数绝对不会多。阿那亚有一个孤独图书馆,那里的人保持互相保持距离,远离城市的喧嚣,我觉得类似于有别具一格建筑的乡村。而更多人能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短期旅行接触到的各种民宿。第二是独立的世界的人总要回到大众社会的,那里才会有更接地气的社会。书里谈到的泉州的那个以熟人聚成的社区,也只会是以后发展的一种形态。越小的地方,越在乎邻里关系。乡村里,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很好,我老家的农村,彼此都很熟悉。越大的城市,邻里关系越疏远,互相不知道邻居是谁,楼上楼下也没有很亲密的关系,大城市的形态未来并不会消退。
类似的,在偏远地区以留守儿童聚成的小学,更高的师生比,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这种形式不会消退,但是说这种形式会有更高质量的学生,我是不认同的。从社会资源、见识、个人成长,城市的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就不扩展了。
案例C:城市的发展
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都有其优势。书中指出未来会是东莞模式。东莞只是整个国家的一个小城市,有其地域、历史原因。底下不同的镇各自发展,类似的还有佛山。不可否认小城市有小城市发展的道路,但是大城市的聚集也是趋势,大湾区还是大湾区,深圳不会变成东莞那样变成各种独立的城镇。虽然南山区、福田区会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但是未来是大城市之间的PK。长三角、珠三角,局部区域的特色发展只能说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形态。对于这种模式对资源的分配,或者说流水线作业的效率,没有实际上的数据说明它会代表未来。
现在的信息很发达,我们每天都能接收到很多的资讯。也可以收到很多深度地分析,怎么根据这些信息去预测未来的发展?最近在思考“未来”是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目前也没有比较清晰的头绪去分析。但是一个社会的组成,在短期之内是不会变的。所以从数据来看,会有经济数据、社会学数据比如入口数量、老龄化,科技突破,即时在个人深入工作的领域,都不一定能够看到未来,但是不同的理论能够给我们带来开阔的思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测当前社会的现象。我是很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比如经济学的理论和逻辑,这样在看到一个新闻的同时,可以猜测在世界不同角落或者经济生活领域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比如贸易战会使巴西或者哪个国家的农产品出货量增加,最终使期货市场产生变化,但这也只会是蝴蝶效应里面的一环。这里面也会有对冲或反脆弱的思路,归根结底还是要多看书,多观察社会,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逻辑,更好的面对生活,应该也会更坦然一些吧。
写到后面突然就不想回顾书本了,书中只是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思路,可以借鉴和互相学习及探讨;即时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总会有盲点,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学会从更多地角度去分析社会现象。
下一本:美国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