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风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谈论起想要去追求那些最本真的东西,但最本真的究竟是什么?不见得有人能说出个大概来。
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又得到了许多新的认识。觉得“常读常新”这个词用在读书上面,最合适不过了。
读了其中一篇《乡土本色》,它里面先以“乡下人土气”开笔,进而以“土气是因为不流动”全面展开分析,最后得出了“土”是乡下人的命根,这不禁让我想到家里的菜园。
随着一些生活变动,家里曾经搬过几次家。每次搬完家,母亲就开始在家的周围开辟新的菜园,我爸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家每次只搬屋子,不搬菜园。”
当时的我并不是很理解母亲的这种行为,为什么要“随身”携带菜园?不麻烦吗?甚至后来我去县城念书,母亲在陪读的时候,还是在租房的一块水泥地上,挑了好多的土,围了一小块菜地。
虽然不太理解,但我知道家里每次有了新菜园,母亲一有时间就去菜园里忙活。
于是,菜园便成了母亲的画盘:一排排新鲜的小白菜在土地里悄悄探出头来,青皮椒、红皮椒挂在枝上,随风摇曳,而一行行韭菜被割了一茬,一眨眼又冒出了新的一茬,而一些香葱、小蒜更是成为家里蛋炒饭的常客……大自然的新鲜事,每天都在母亲的菜园里发生,而我有幸成为见证者、发现者,那一片绿色的菜园也在不经意间成了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里提到过这样一段精道的描述:他遇见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那位朋友很想知道为什么中原的人去那里,在适宜放牧的大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保持着向土里讨生活的老传统。
其实,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
人虽然换了一个新环境生活,但脚底踩的泥土却依旧熟悉,让他们觉得无论自己的生活如何奔波,泥土早成了他们深深的依靠。
也许,在不知不觉中,以土地为生的人,早已把自己黏在土地上了。我妈和那群在内蒙古生活的中原人一样,都是一群保持“乡土本色”的人。
土地是生命的起源,他们敬畏土地,更敬畏生命的本真。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同学给我发了短信,他今年准备考研,大意就是说最近他身边很多同学都去参加校招了,他现在正在纠结要不要也参加校招去,毕竟做自己实在是太难了。
是啊,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都变得不太容易满足,保持自己的本心更是困难,如何能在这样的繁烦复杂中继续前进,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如今,远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北方求学,我的梦里经常会出现那一片菜园,每次梦醒来,都会给家里挂个电话,和我妈有一句没一句的瞎聊。上次和我妈通话,妈在电话里说家里之前的房子将要被拆掉,我一阵唏嘘之后,随口问了一句:那房子旁边的菜园怎么办?
我妈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没事,我又找到了一处新的菜园。”
还好,幸好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