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最近经历过的挫折,或许《原则》又成了脑海中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唯一能从这本书上收获到的便是那一抹微不足道的虚荣心。
讲真,现在把书合起来,让自己努力的回想书中的原则,也只能得到最有体感的几条:
1)认清现实 拥抱现实,从工作中一时的风光无限到目前缩减到只有一个项目,并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和同事正式决裂,清醒了很多,甚至清醒到就像现在凌晨3点醒来开始失眠。痛苦是在所难免无法逃避的,但是这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坦然面对,就像老大在朋友圈里面的那句,触底以后即是三万英尺;
2)可信度加权,这个原则对于一个经历过老板极度信任到不信任的人而言,再深刻不过了;
3)人,机器,工作管理这个论点,虽然还不能彻底的领悟其中的含义,但是理性这一点从头至尾的得以贯彻;其中各个分论点都有着切身体会;
4)目的导向,不是结果导向,也不是任务导向;最近一直在对比这几个措辞的差别,任务导向是最消极的,因为只是被动的消掉checklist上的事项;结果导向只会让人埋头做事,有时候甚至被动的为结果买单,失去了对过程的控制,只有目的导向能够清晰的指导自己该往何处去,如果在推动事情时能够抬头看路。
其他,关于个人成长的,也就不一一赘述。但抛开这些而言,这本书能够面世,在于作者的记录,并时刻践行这些记录,这和彼得德鲁克的feedback analysis的观点不谋而合。此处,不想花额外的力气去赘述自己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但是体会最深刻的一点即是记录,反思,践行。与此同时,自己也发现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输出,相较于口头输出,自己更擅长文字输出。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讲述《逻辑思维》只会让大家越来越焦虑,现在回过头来归根结底是因为自身的迷茫,以为读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就是自己的,其实不然。当自己的消化能力跟不上学习的速度,但是又沉浸在所谓“学习”所带来的片刻安宁假象,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些知识依旧在灯火阑珊处,喂饱的只是那颗躁动不安的虚荣心。
明白了,心即定。所以既然《原则》霸气的给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字,那就定定心的把这些原则运用起来,践行,记录,反思,再践行,现在是3月23日,期待9月23日的时候自己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