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始,尝试用写摘要或清单的方式,将阅读成果积淀下来,与大家分享。
1.将百年来的写作问题归结为“散文写作”,这是深刻的洞见。而散文文体有两大特征:内容上,独特的感悟;形式上,独特的表达。因此不具可教性。
2.现在教散文很奇怪,教文言文的时候,用的是一套现代的办法。我看高中老师教《劝学》、《师说》、《石钟山记》,用的都是现代的办法,大讲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但我们古代人写文章时不知道这个东西的,这个东西是20世纪20年代我们从国外引进来的。古代人写文章要用章法,讲文脉,讲文气。现代我们老师把我们文学、文化传承下来的文言文经典作品统统降格为优秀作文了。另一方面,奇怪的是,现代写作教学教得最多的却是一套古代的章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首尾呼应,铺垫照应。这个古代人写古文时用的一套章法,现代人写文章从来不用这个办法,真正的散文家写散文也从来不用这个办法,但在中学写作课堂上这些东西却大行其道。
3.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写作能够说清楚是两句关键的话:第一句话,写作是特定语境中的书面表达;第二句话,写作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用语境和语篇这两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写作至关重要。强调“语境”意味着对写作目的、写作对象等要素的重视,强调“语篇”意味着文章制作不再像从前那样被看作写作的唯一任务。
4.如何理解“生动”?过去我们写作文,尤其是一写记叙文,写散文,老师就讲要生动,而一讲要生动,就强调要学习好词好句。但我们根据现在的研究已经知道,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一件事情,是把瞬间发生的事展开来;另一件事情,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学生写不具体,写不生动是什么原因?不是他们缺少所谓的好词好句,而是他们缺乏把瞬间的东西接开来的才能,他们缺乏把综合的东西分解开来的才能。
5.写作课程与教学的重建有两大关键:一是建立合适的写作类型,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情。
6.写作课程必须研究写作的体式以及语境要素,就一定要突破写作仅仅是写小散文的这种格局。根据我们的初步构架,写作课程的写作类型可能有如下三大类:第一类:任务写作。任务写作可能是写作教学的主流类型之一。第二类:创意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创作。创意写作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培养想象力培养情感,第二个是培养对语言的敏感。(不过,写作思维就是文体思维,诗歌思维、小说思维和散文思维,是完全不同的思维。)第三类:随笔写作。随笔也叫散文,这是我们传统写作的部分。随笔写作和散文只能作为写作教学的辅助部分,不能直接教,但是可以触发。
7.什么叫基于学情的写作课程?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是写作课程的基本要义。写作教学要序列吗?有序列吗?这个说法值得斟酌。但是你一定要寻找一个序列,甚至还要求是科学序列,那是有问题的。序列在哪里?序列不在你老师那里,在学生那里,写作序列在学生碰到的问题和困难那里。你不是简单地为学生的作文评判等级,你是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生的学情,你应该从中发现学生的写作症结所在,你将据此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你的写作教学指导。总结一下: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
再说这篇文章中一个有趣的例子:
南帆先生曾经分析了一个句子,朱自清那个句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开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现代散文家眼里,这个句子是很笨的。因为用比喻就是迂回曲折,因为从正面写你写不清楚,说明你笔力还不够。
魏智渊曰:这个比喻(其实包括类似《春》这样的文章),根本的原因不在于迂回曲折还是正面,而在于未能使本体“被看见”,即显现。或者说,比喻本来是为了更准确,但这三个比喻毫无准确可言。准确有两种路径,形的准确和神的准确,都未抵达,就缺乏感染力,只是觉得华丽,但却很空洞。
最后我想说,王荣生先生对传统作文教学的问题看得很准很透,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有很大的问题。他可能既反对工具论又反对人文论(或者说反对这种分类),但实际上,他的理论,在解决问题方面,又沦为“新工具论”,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因此,我们会重视王荣生先生对作文症结的梳理,但不会采用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