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前做下反思,本月新加入阅读小组,虽然读完了第一本书,但显然还没有做到深入阅读。
这套书可以算是《魔鬼经济学》的姐妹篇,作者也是通过经济学的思维,去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以及事与愿违的成因。
稀缺
作者从稀缺的角度,解释了大量的经济现象,比如咖啡豆的例子,咖啡豆生产国刻意抬高咖啡豆的价格,企图给成员国牟利,结果却催生了越南人民大量种植,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咖啡豆生产国。商场的星巴克的咖啡为什么可以卖这么贵,是由他的位置的稀缺性所决定的,星巴克实际并没有特别高的利润,我们的工资为什么就这么点,因为我们的工作可替代性强,并没有那么高的稀缺性。
价格
商家在不停研究如何制定价格,以谋求最大的利润,他们不停地研究人性的弱点并加以利用,不停制造信息不对称。比如超市的价格,很多时候你以为打折自己赚到了,其实并没有。
作者还对城市交通做了一番讨论,他的观点和薛兆丰老师基本一致,道路应该是私用品,你用了别人就不能用,你在此时此刻占用了这个位置,别人就无法使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因为道德以及感情因素,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第五章中,作者谈论了美国的医疗,这点跟薛兆丰老师的观点也是类似的,保险本身是商品,一旦国家强制干预以后,后果往往不是政府期望的那样,在美国,政府把医疗保险做成了基金,而且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基金。
博弈
作者谈论了博弈的一些案例,经济学家研究如何拍卖,为政府创造最大的收入,他们的方法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以及考虑这种变量。这也为我们讨论一个方案的可行性提供借鉴。
最后几个章节,作者讨论了宏观经济中的穷国为何会穷的案例,感叹于作者为了研究喀麦隆的经济,亲自到当地去考察,去研究原因做学问的精神。喀麦隆采用的是选举制度,但这个制度选出的确是一个腐败的领导人,原因竟然是与其换一个新人开始收敛钱财,还不如继续让旧者连任,这样他还会稍微替这个国家的未来着想,因为只有国家有钱了,他才继续有油水可捞。这个观点我觉得未免有些牵强。作者分析了这个国家贫穷的一些原因,制度设计的问题。
以上是第一遍阅读的读后感,很多时候,我们把一本书读完,却没有记住多少内容,至于书中的观点,我们很多时候也没有做到深入思考,只有当回过头去写读后感的时候,才能稍微做到反思,文章写到这,我才意识到写读后感的重要性。不仅要带着问题去读第二遍,也要学着用更好的读书方式去阅读其他的书籍。
在阅读时,拒绝做伸手党,这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的最大感受。一本书,需要你反复去掂量作者的逻辑和思考方式,你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内化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