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诸以一己之力刺杀吴王僚,帮助公子光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王位;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虽未能为智伯完成复仇,却赢得了一世忠义之名;聂政感激严仲子在自己困辱中的知遇之恩,义无反顾的去刺杀了韩国宰相侠累;荆轲感好友田光死义,感太子丹赤诚之心,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西去刺秦的决绝之路。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的故事。
那个时代的刺客和之后的所谓刺客还不太相同,春秋战国的刺客是侠客,是为了一个“义”字敢于付出自己生命的侠客,而并不是后来的因为自己私仇或者私利去行刺之人。
关于刺客的描述,《史记》中用了10页的篇幅,而其中描述荆轲刺秦的就占了6页,我想司马迁更加推崇荆轲的原因也在于荆轲刺秦其中的悲壮与视死如归,感慨于荆轲的家国情怀和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侠风范吧!
荆轲,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荆轲是卫国人却成了燕国太子丹的刺客?我想原因有两点,一是荆轲曾经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但是卫元君没有任用他。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人员流动频繁,比如虞国人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却西戎七百里,称霸了西垂;楚国人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攻破了楚国都城,成就了一时霸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读来,依旧悲壮不已,虽然荆轲做了一件刺客的事,但是他跟专诸、聂政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刺客还是有不同的。在《刺客列传》里,司马迁并没有单独说荆轲的剑法如何高明,而是把荆轲的好文和好武并列起来写,开头便说他“好读书击剑”。由此可见,荆轲文武都通。而在文与武之间,荆轲其实更认可的自己的文人身份。最初在卫国时,荆轲便想用所学之术来游说卫元君,但可惜不被重用。到了燕国后,荆轲与狗屠和高渐离成了好友。三人经常喝酒,而每次喝多了,高渐离便会击筑,荆轲则会相和而歌。随后彼此又会在街道上旁若无人地放声大哭。荆轲这样的艺术行为,不是“十步一杀人”的那种尚武的狂放,而更像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文人式的狂放。所以,司马迁笔下的荆轲形象与其说是一个能文的侠客,不如说是一个能武的文人。
他想要的是建功立业,出将入相,是辅佐明君称霸一方。可是命运并没有朝他希望的方向发展,但是最终的结局却让荆轲成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超高的“刺客”。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尚在,荆卿已无。历史留下的背影让人久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