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上海博物馆第二次展出大英博物馆的展品。此次展览在英国政府的赞助支持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共同举办。我的心里非常的激动澎湃。我排了2个小时的队才进入了上海博物馆展馆内。这次大英博物馆共展出了100件展品。有许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一共包含了九个单元︰分别为,序言、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利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变革与适应、邂逅与连接以及我们创造的世界组成。
第一件展品:是来自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内棺。这件文物十分的精美。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人们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但是经过分析研究人们发现,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木料来自于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这个普通的木棺试图向观众表达,在早期文明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第二件展品﹕是出土于东非坦桑尼亚奥杜瓦伊(Olduvai)峡谷,这块名为奥杜威的砍砸器也有两百多万岁了,看得出来非洲老祖先精心打磨过了,也是大英博物馆最古老的展品。对考古十分有兴趣的研究者们为了模拟奥杜威人的生活方式,就从新按照砍砸器的发明者的制作方法,从新制作了一件功能一致的“石头块”,不仅非常锋利,手起刀落白刃了一支完整的烤鸡,而且轻而易举的把鸡骨头也敲烂了,吃到了鸡骨髓,也是很有创意了。
第三件展品﹕克洛维斯矛头,就是这些工具之一。人类的祖先利用这些工具切割动物躯体,砸碎动物骨骼,以获得营养丰富的骨髓,令其他食肉动物望尘莫及。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也愈来愈发达。工具伴随人类走出非洲,进入包括美洲在内的新世界。大约1万年前,在末次冰河时代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游牧的狩猎者发现了种植谷物和驯化动物的方法,逐渐转变成定居的农人。定居生活需要各种不同的物品,工具使农业成为可能,也让生存更容易。
第四件展品﹕鸟形杵,公元前6000年的鸟形石杵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类如何通过加工有毒食物从而拓展了食谱范围,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这一部分中的许多物品既精美又实用。很明显,人们很早就渴望制作精美物品,甚至在末次冰河时代,就已经开始绘画和雕刻。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里,人们为制作美观而实用的器物绞尽脑汁,尤其青睐玉石这类珍稀物质。本单元中的部分展品,将揭示人类现有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在公元前2500年前即已落地生根,并共同讲述人类及其创造物深邃复杂而又激情四溢的故事。
第五件展品﹕.“大洪水”记录板,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在东亚、南亚、北非和中东丰饶的河谷地带,人们第一次以超过几百人的规模聚居在一起。进而,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器物的革新。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强管理,文字应运而生。早期文字多书写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机物质上;而在中东地区,文字则被印在泥板上,许多得以保留。文字不仅用于记录,很快又得到更多创造性应用,在那些泥板上还发现了早期文学作品。公元前7世纪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的部分篇章,其内容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极为相近,而时代则比后者早400年左右。
第六件展品﹕吉尔伽美什,那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歌颂对象吉尔伽美什是谁呢?他是统治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苏美尔王朝的都市国家乌鲁克的王。在神话传说中他拥有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的高神格,曾是一位暴虐无度的王者。在吉尔伽美什统治下的民众苦不堪言,祈求天神的怜悯。后来天神就让阿鲁鲁创造了一个半人半兽的勇士恩奇都,去与吉尔迦美什搏斗。当两人使出浑身解数,依然不分仲伯,却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敬佩之情,于是结拜为友,一同去为人民造福,最终成为人人爱戴的英雄,还是很美好的结局。
第七件展品﹕索福克勒斯半身像,索福克勒斯是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刚好处于雅典民主制全盛的时期,而且他的一生大抵是平静而成功的。据说,在索福克勒斯的坟头上,立了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头鸟雕像,这是人们对他在戏剧方面伟大成就的肯定。古希腊喜剧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曾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在罗马人的眼中,阿里斯托芬和索福克勒斯这两位艺术家是互为补充的。一个用幽默俚俗的予以对雅典政治和道德的阴暗面做出尖锐的讽刺,而年长的索福克勒斯则是着力于展现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观
。
第八件展品﹕密特拉神像,密特拉(Mithras)是一位穿越了众多宗教的大神。他是古印度教的密多罗神;也是佛教中的弥勒菩萨,译为慈氏;还是波斯拜火教阿胡拉•马兹达在人间的代表;而在基督教中,密特拉又化身成四大天使之一的米迦勒。
相信喜欢历史的读者们看了这么多关于世界历史的文物,一定是跃跃欲试想去看了。这些展品的叙述能让你进入展馆内对展品有更深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