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你也许会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深信不疑,因为但凡有一个人成功了,他肯定会把之前的悲催、苦逼全都与最终的结果划等号。你看,老天终会奖励我吧。他会安慰自己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它们是有意义的。失败在前,成功在后,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种信念给人带来最大的毒害是,通过失败,人们能够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殊不知,尽管失败在一定情境下可以为成功提供一些经验教训,但并不是每一次失败都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以互联网创业为例,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并非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才成功。相反,一些企业家通过正确的商业策略、市场洞察和团队管理,加上在前人的技术与应用上加以创新和迭代,一举取得了成功。这表明并非所有成功都需要通过一连串的失败来实现。
不要用失败来背书成功。
遇到失败的时候当然要复盘总结,但不能说为了总结而专门去干失败的事。何况你即便不再走失败的老路,也不一定成功。就像你在沙漠里找找水源,失败100次,总结100次也不一定成功,因为那里根本就没有水。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那里。
从失败到成功的桥梁不是失败,是真正能够成功的方法、成功的老师、成功的资源,不是失败本身。你只有远离失败,另起炉灶,才能最快地走向成功。
拿着老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现代社会,成功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成功被放大,连成功前的失败也罩上了光环。这是舆论的常态,就像新闻如果写狗咬人没有看,一旦写人咬狗就不一样了。
当然,一次失败也不能永远失败,失败与成功必须分开谈论。
如果从概率学的角度讲,成功与失败都是有概率的。有人杠精说,你看古今中外,多少人失败了很多次,最后成功了,那只能说失败的概率太大了。就像爱迪生发明灯泡,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成功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二,并不能说明失败了一千次,所以第一千零一次就成功了。
更多时候,有些失败对于成功没有一点点的帮助,试错、坚持、付出必有回报等等,这都不是你亲近失败、拥抱失败的理由。
在科学研究领域,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通过精确的实验设计和深刻的思考而达到目标,而不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错。他们的成功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和科学方法之上,而非简单的失败的积累。
成年人为什么不能用成功复制成功,直接用成功创造更大的成功?
在职场中,领导者往往通过复制之前的领导成功经验来创造更大的成功。一个成功的项目经理可能通过了解之前的项目成功和失败,引入更高效的团队管理方法,制定更明智的决策,并最终推动整个团队实现更大的目标。
在商业领域,复制成功并不意味着缺乏创新。相反,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他们智慧的方法。通过借鉴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策略、团队管理模式和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更快地把握商机,降低失败的风险,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功之道常在眼前,我们只需敞开心扉,学习借鉴,方可更快速、更精准地迈向商业的巅峰。
最后,一定要知道大的成功,人是关键,运气也是。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功一定要归功于上天的眷顾。百亿操盘手最后都爆雷了,说明什么?成功天生带有偶然属性。所以,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对成功怀有敬畏心、感恩心。
成大事之人为什么越来越谦卑,核心的原因不是他们的视野高,心胸开朗,而是他们知道成功很难,成功多半是来自于好运气,归功于必然中的偶然,于是他们总是如履薄冰,对失败敬而远之。
相反,普通人不仅很少成功,还喜欢用失败拯救失败。
有些人在主业遇到问题时,并不选择审慎地解决困难,而是倾向于通过开设副业来支持主业,将有限的资源在两者之间分散。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资金、时间和精力的分散,最终可能使得主业和副业都陷入混乱,最后难以为继。
另一些人在面临财务问题时,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如不负责任地借款。当债务无法偿还时,有些人可能走上不法之路,采取偷盗或抢劫的行径。这种非法手段不仅无法解决财务问题,还可能加重个人的法律和社会责任。
成功是一种稀缺资源,宁缺勿滥。所以,成年人要时刻远离失败,直接连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