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孩子经常会表现出一些在大人看来比较枯燥无聊的重复性行为,如反复多次地听同一个故事、反复哼唱同一首歌、反复推拉门等等。
孩子总是不停地重复某种自己感兴趣的行为,并往往乐此不疲,执着于重复的程度让人惊叹。这让不少家长犯了难,满脸疑惑,我家宝宝怎么总是在做同一件事情?这是重复练习的表现。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只要是有趣的或者偶然动作导致了有趣的结果,一般情况下都会使得儿童积极重复这种动作,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行为-结果-行为-结果”的循环过程。那么对于3-8岁的儿童,主要会有哪些重复性行为呢?
最常见的重复性行为
1.喜欢重复乘坐升降扶梯或电梯;
2.喜欢重复捡拾某种特定形状的物品,如捡拾椭圆形状的树叶、喜欢小汽车的小男孩也喜欢捡拾圆形瓶盖等;
3.喜欢重复爬高;
4.喜欢重复推拉门、反复拉小车或者长时间观察某种工程车作业;
5.喜欢在两个物体间来回跳跃或者跳台阶。
重复练习产生的原因
意大利心理学家兼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指出,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有某种特定的奇怪行为,会在他们所有的活动中经常不断地表现出来。她将此类重复视为儿童的专属特征,并将此类重复行为称为“重复练习”。
实际上,喜欢重复性行为是人类的天性。而儿童的大脑正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面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很强的好奇心,会有不断探求各种新事物的想法。一旦发现某种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极易引发他们的重复探索行为。这种重复练习能满足儿童在特定时期的特殊需求。
面对一些新鲜的或者不太理解的事物,儿童可以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体会了解到探索新事物的整个过程,逐渐明白自我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慢慢构建起自己认知世界的体系。
与此同时,重复性能加强儿童对某种特定事物的熟悉度,使得儿童对事物发展、动作结果有一定的自我预测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及独立意识,并在不断探索中强化自己的信心及成就感。总之,重复性探索行为是儿童心理发展所必备的过程,有利于注意力和意志的培养,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潜能的进一步引导
3-8岁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重复性行为,引导方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涉及到视觉空间感或动态感知潜能方面;另一类则涉及到差异比较、分类整理方面。
案例一:部分孩子喜欢反复乘坐扶梯、反复爬高或者在两个物体间来回跳跃。这些行为多数情况下属于对视觉空间和动态感知方面的体验。通过发生空间位移,能感知到不同位置的改变所带来的视觉变化以及随之产生的动态空间变化。孩子产生这类行为,往往说明孩子很喜欢这种动态体验的感觉,并希望通过多次重复行为不断加深、不断理解的过程。
引导方式 :如果孩子喜欢反复乘坐扶梯或反复爬高,父母可以适当多带孩子体验一些类似于扶梯的升降类游玩设施,在做好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带孩子尝试登山、攀岩等爬高活动,顺应孩子喜欢动态体验的特点,不断增强孩子的视觉空间和动态感知能力。
针对孩子喜欢在两个物体间来回跳跃的行为,除了上述的引导外,也可以在孩子跳跃过程中融入数列规律,边跳边数数。
1.数量对应的练习。每多跳一次,报数+1,家长示范边跳边依次报数1、2、3、4、5等自然数列;
2.也可练习找规律。边跳边数数1、2、1、2等重复数列,也可以是1、3、5、7等奇数数列或2、4、6、8等偶数数列。
案例二 :部分孩子喜欢重复性地捡拾树叶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品,如喜欢小汽车的小男孩,由于观察车轮的次数较多,也比较倾向于喜欢红绿灯、井盖、太阳等圆形物体,有时也会喜欢捡拾圆形的物品(如圆形小石头)等。这是由于孩子喜欢小汽车的圆形车轮,逐渐对圆形物体产生好感,于是在视觉范围内不断搜集圆形物体的表现。
引导方式 :
1.通过小游戏强化图形认知。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某种特定形状,家长可以跟孩子玩个小游戏,选择孩子所喜欢的形状,双方尽可能多地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这种形状的,一人说一个物品,最后看谁找到的多。相应地,下一轮游戏即可以跟孩子说:“这次选择一种妈妈喜欢的图形吧,妈妈喜欢五角形,我们来看下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五角形的吧。”通过多轮游戏,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图形。
2.家长协助孩子搜集存放,培养孩子分类整理的思维。家长可协助孩子处理干净并搜集存放这些捡拾来的物品,并引导孩子作更加细致的区分与归类。如孩子捡拾来的叶子,可以按照颜色、叶脉纹路、大小等特点作更进一步的分类,通过多次练习,培养孩子的分类整理思维,学会总结和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