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七七8.22】邹老先生的书法课,让我们细细琢磨一下《乙瑛碑》
——坚持第289篇
我练习《乙瑛碑》已经有八个月了,当然,练石鼓文是最多的,间或写《乙瑛碑》,所以,感觉乙瑛碑比石鼓文更难写。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桓帝永兴元年立,是典型的八分书。它记载了鲁相乙瑛请于孔庙设置守庙官一事往返公牍的整个过程,是我国八分书的典范。原碑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我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叫八分书,于是还是查了一下相关资料。
原来隶书再细分,有古隶、汉隶、八分。
古隶以点、挑、波、磔(zhe)等隶书的基本笔划构成一个个横向取势方正为主的字形。”蚕头燕尾,斩钉截铁,摧锋铁,落点星垂”。
隶在篆后,它“使篆书的扭结得以解放,使字势由二维向着四维空间扩张,形成八面来风之势”(常耀华)。
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被汉代蔡邕简化为汉隶用作官方字体,有三体石经流传于世,时称楷书,也称为“真书”
所以说八分书就是隶书去八分取二分,小篆去二分取八分。以扁方为显著特点,笔划具有规律性的波势和挑法,左波右磔对比强烈,字形内敛而外张,构成稳定一致。(波就是后来楷书的撇,磔就是捺)
《乙瑛碑》特点就是适合初学者临摹。它结体稳健,布局平实,每个字都是那么端庄秀丽,温文尔雅。
在这种平实中,还出其不意地出现字形的变化,是那种含有篆意的变化,秀丽之中含质朴:或偏旁部首夹杂一些篆字构件,或左右两边随手造势,或动感之笔戛然而止,或抒情之锋尽情挥洒,真是妙不可言。
因此,《乙瑛碑》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规范——温文尔雅、不偏不倚,正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看着这些介绍,再回想一下平时自己写字的体会,还果真如此。字体大多都是扁方为主,字形是有从中间向左右两边延伸的气势。
写了八个月的石鼓文和乙瑛碑,老师说我写的乙瑛碑很有进步。上周五,吴老师刚刚出院,所以请邹光霖老先生来给我们上课。
邹老师强调说:“写隶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起笔藏锋,要注意笔画均是逆入。”
他还说:“注意笔画的速度,力量。速度有快慢,运笔有提按。粗细变化就是注意提按,注意运笔是有快慢的。”
最后邹老师还强调:“每个字都有主笔,要仔细辨别每个笔画的细节,该粗的笔画粗,该细的笔画一定要细。该细的笔画细了才能够突出那个最粗的笔画。蚕头燕尾,燕尾部分的顿笔一定要用力。”
“还有要注意字形,例如这个春天的‘春’字,与字帖相比,横画还是稍微长了一点,那整体字形结构就有问题了,整体字形就变得松散了一些。”邹老师细细讲解。
“运笔有快有慢,像这个字——‘时’的最后一笔——竖勾,就不能过快,一笔勾出去,而是应该继续凝聚力道,慢慢顺势提笔。”
邹老先生的声音如清泉一般,细细点评,娓娓道来。“不要光埋头写,还要经常读帖,细细琢磨。最好是把自己写的字挂起来,时不时地看看,与字帖对照着看,看明白了再写,会写的更好。”
哈哈,读帖是不是更像磨刀呀,磨刀不误砍柴工。
感谢邹老先生,祝福您身体健康,每天开开心心,如果有空就请给我们多多指点,敬礼。
2018年8月22日星期三
13:57
图:龙七七拍摄(龙七七的书法作业)
文:龙七七
感谢您看到这里,谢谢你
转发,是最好的鼓励,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