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简书创作者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优美文章《当年母亲送鱼》,很是感动。
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亲重视对孩子在幼时就教他们要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这对于孩子长大了有多重要。
难怪作家长大了事业搞得风生水起时,还不忘跟小菩萨阿青阿姨和众多居士一起,到湘西边远山区赈济村民和扶贫济困,因为他从小就有严父慈母教导他且让他继承了祖传的良好家风。
作家的这一篇文章,不是我力挺他说很优美,而是他确凿写得很自然。文章就要写得自然,那种闭门造车的文章,不管如何文过饰非,不管如何夸夸其谈,终究不会让人对其青睐有加。像我早几天写的那个女作家,尽管她写的是小说,但我真心不喜欢。
哦,写到这里还要再声明一下,我说的闭门造车之类真心跟简书中的任何一位简友都没有关系,我不是乱说乱评人家的人,至于有人想象力丰富而硬扯上关系,我也没办法。但我要郑重声明的是,我跟任何简友都无仇无怨,我只是对线下一些书刊杂志发表的看法。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就觉得作家的这篇文章是源于生活的一篇好文章。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写作真心跟有很高的学历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作家的文章,就跟那些从民间崛起的作家(如高尔基等)的文章一样,让我们读了后觉得很自然,让我们备感亲切。
你看你看,作家写了他赞同父母亲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力大后,他立马就写他捕鱼和拿回家母亲要把三条鱼送人的事。
他写他捕鱼,画面感很强。他先写河水很清,能看见水底下的东西,这就让他写能看见水中游动的花鲢鱼,不给人觉得有突兀感。
而他这样写也没刻意去描绘,而是信手拈来地用口语说:“小河里的水非常清澈”,写得很简洁朴素,不像我在线下看到的那个女作家,大段大段的描绘,她写了那么多,结果就同作家说的一样:“小河里的水非常清澈。”
在这个时间很宝贵的年代,你是喜欢作家的这句话,还是喜欢那个女作家冗长乏味的话,就不用我说了吧。
作家之所以把文章能写得这么有画面感,应该归功于他得力于运用民间的口语来驾驭他的语言,作家娴熟地运用这种质朴清新和明快新鲜以及活泼亲切的语言,来展开他的文章。
这一点尤其重要,我们要好好地学习和借鉴。而要向作家学习,没有别的途径可走,只有去反复读作家的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