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西汉时期的著名的论说文以奏疏政论文为主,那么东汉著名的论说文则以社会批判文为主。
4王充,东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论衡》八十五篇,站在比较接近原始儒学的古文经学立场上,激烈地批判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宗教化庸俗化的今文经学,揭示天人感应以及世俗迷信的荒谬。他只用生活常识进行逻辑推理。语言简朴明快,充满理性精神。
5王符,出身寒门,终身不仕。他作的《潜夫论》批判了东汉中期的社会各方面: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有批判京师贵族奢靡之风的,也有批判门阀制度的。
6仲长统,他的《昌言》是东汉后期批判性著作的代表。这时候的汉朝体制已经全面瓦解,所以思想更加解放,言辞更加犀利。他的自叙志表达了对世俗社会的绝望,对田园隐居的向往。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书信抒情文
两汉时期著名的抒情文以书信体为主。可能是因为书信体能更好地直抒胸臆。我们在流传下来的文章中,择其要者而言之。
1东方朔的《答客难》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宫廷文人,机智多才,却只能充当一个弄臣的角色。他在《答客难》中面对“客”的问难:你这么好学乐道为什么却地位不高?他回答道:自己虽有苏秦张仪之才,但却时代不同了,天下一统,中央集权,“贤与不肖”,实无区别。表达了在专制制度面前,文士的尴尬处境。
这篇文章还不是书信体,有辞赋的味道。
2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体文章中,初次公开表达了自己遭受酷刑后的悲痛欲绝的心情,以及发愤著书的决心。言辞真切感人: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文士,面对野蛮的专制体制所感到的痛苦与愤慨。当时的任安已经是死囚犯,给一个死囚犯写书信,很可能被举报。司马迁已经将死置之度外,在信中直言:“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也只有在面对死亡时,人才可能大胆地说出平时不敢说的话。自古以来的好文章大多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的。好文章不仅仅是文辞的修饰,更是见识与胆量的体现!难怪司马迁要斥责司马相如的歌功颂德的辞赋是“虚辞烂说”。
关于司马迁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在后文专章论述。
3杨晖的《报孙会宗书》
杨辉是司马迁的外孙,颇有外租遗风。他被罢官后,回家经商,声闻于外。这在当时的专制制度下,是很危险的。他的朋友孙会宗写信劝诫他。他写了这封信作为回应,不仅为自己辩护,而且讥刺非议他的人乃至朝廷。信被查出,杨辉竟被腰斩。文辞不求华美,但真切感人。
东汉优秀的抒情散文也以书信体为主。可能是因为这种文体方便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值得一说的,东汉作者更加有意地进行书信体文章的写作,文辞精炼。书信不仅是沟通的方式,更是作者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方式。因为这些书信往往有公开信的意味,否则我们可能看不到私人性质的书信。书,最后成为一种文体而固定下来。
4李固的《遗黄琼书》
在当时的士大夫集阶层与外戚宦官阶层的激烈冲突中,李固作为文人士大夫,写信劝说黄琼出仕,担当起士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责任。表现了文人积极入世的另一面。
“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5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书》开了“绝交书”的先河。信中斥责刘伯宗对自己前倨后恭,对自己的态度完全视地位变化而定,简短几句话就描绘出一个庸俗官僚的嘴脸。
“我为侍书御史,足下亲来入台。足下今为二千石,我下为郎,乃反因计吏以谒相与。足下岂丞尉之徒,我岂足下部民,欲以此谒为荣宠乎?咄!刘伯宗于仁义道何其薄哉!”
6张奂是东汉后期儒士出身的名将。他的文章《与延笃书》写戍边之苦,文辞精美,感情真挚。
7秦嘉的《与妻徐淑书》写夫妻情感,别有情致。这些私人信件能够保存流传下来,说明当时的人很看重这些闪烁着美好的人性光辉的篇章。也就是很看重文学,因为文学就是表现人性的丰富与美好。这也说明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了。
课后自学:本讲讲述了秦汉时期养士风气的延续以及所编的两本书。还讲述了奏疏说理文与书信体的抒情文,介绍了主要的作家作品。你对那些作家作品比较感兴趣?找来看看。
***********
本文由晁老师主要根据袁行霈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以及骆玉明一卷本《简明中国文学史》以及其他资料并结合笔者思考编写。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以及普通成年读者。计划将其编写成书出版,设计课程。敬请关注。欢迎合作。
晁老师简介:晁若愚,80后,祖籍陕西宝鸡,深圳大学文学院毕业。主要从事教育工作。面向中小学生开设阅读写作书画游学等人文创意课程。爱好广泛,喜欢写作书画印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