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通义解读诊要经终论第一节

指如疾风,势如闪电,

葵花点穴手。

经常在武侠电视剧或者小说中看到点穴,不紧禁感慨其神奇,穴位是中医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刺激身体的特定位置可以有特殊的功效。

在远古时期,中国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当时的人们在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本能地用手法按摩痛处,就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经过长期实践后,古人认识到了按摩的作用,并成为自觉的医疗活动,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医的推拿学科。

我们的传统医学中医中还有个特殊的疗法,叫做针灸,其实这两个字应该分开读,针是针刺,灸是艾灸。都是通过外部刺激穴位来起到调理内在脏腑的功用。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针灸用于养生保健,我们一起来看看针是怎么针的。

先看原文: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解读:

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么?

  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

  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沈,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

  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

  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淫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

  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

  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著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

  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像被逮捕的样子;

  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

  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

  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

  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痺于脉,发为诸痺;

  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

  凡于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

  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蓋其处,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

  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针灸学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针灸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

中医的魅力不仅是前人智慧的体现,也是后人文化的传承,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继往开来,发扬中国中医文化,来为健康养生事业添砖加瓦。

喜欢中医文化的可以点点关注不迷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