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处:《大学》
2 译文
自古以来,想把自己的清明德行嘉惠天下的贤者,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国家,一定要先做到治理好家庭;想要把家庭治理好,先要修好自身的德行;要修好自身的德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做到意念真诚;要做到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取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途径就是认识研究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研究,而后才能获取知识;获得了知识才能做到意会真诚;真诚,才能心正;心正,才能修身;自身有了修养,才能整治家庭;家庭管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能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必须把自身修养作为根本。假如根本没有做好,却想把枝末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却轻视它,本该轻视的却格外重视,(这样想获得成功,)那是从没有过的事啊。
3 墨白知见
《大学》中的这一段讲的是儒家“三纲八目”中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目”是为实现“三纲”(昨天的文章有讲)而专门设立的教育框架,也是儒家推崇的人生进修阶梯。
“八目”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中间的“修身”是联结“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它既可以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构成“独善其身”之意,又可以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为“兼善天下”之意。
我们姑且不去细究何为“八目”,只说说“内修”和“外治”。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谈到的或关注的,大多是“外治”的事。比如,谈论国家大事,议论市政要闻,聊聊国际形势,说说家长里短,正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在我心。
但是,对于“内修”却聊得很少。很少有人会说,我最近看了什么书,我参加了什么研修班,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我有一些什么感悟和精神习得。即便提及,也是遮遮掩掩的带着羞涩。
也很少有人会花点时间问问自己,我还需要精进什么?我还需要学习什么?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什么?我在这个过程中磨练了什么?
然而,一个人的成长和大作为皆是从“内修”开始。
该有的“根”没有扎好,却总想着收获完美的枝丫和果实,只能是空想。
这让我想到了威斯敏斯特教堂著名的碑文墓志铭: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段话讲的也是“内修”的重要意义。
所以,当我们绘制人生蓝图时,大可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
而当我们心理期待着“梦想万一实现了呢”的时候,请先问问自己“内修”做了几分?
关注我,每天学国学,知生涯。